新一波贸易保护密集"发威" 专家:保持"平常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新一波贸易保护密集"发威" 专家:保持"平常心"
2009年10月12日 09:4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中,贸易保护措施再次密集“发威”。10月6日,欧盟决定对中国产无缝钢管征收最终反倾销税。7日,美国又宣布对中国产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受美国轮胎特保案影响,最近国际上贸易保护措施频频出击,但在当前“危机时代”和危机过后,中国都会成为贸易摩擦多发的国家,所以应该学会以平常心应对。

  贸易保护新动作密集

  细细琢磨后不难发现,美欧这两起无缝钢管案背后与硝烟未散的轮胎特保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轮胎特保措施出台后的第三天,《华尔街日报》就曾指出,奥巴马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的举措有可能会令美国更多的行业发起抵制“中国制造”的行动。

  事隔不久,美宣布对无缝钢管发起的“双反调查”正是应这个组织和三家美国公司申请而启动的。

  “以钢铁工人联合会为代表的美国产业工会在轮胎特保案中尝到了甜头,当然就会继续发难了。”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法律政策部有关专家表示。

  另据业内人士介绍,受奥巴马对中国出口轮胎采取特保措施的“鼓舞”,美纺织产业和工人联合会正在酝酿对中国输美纺织品提起特保调查申请。

  与美国遥相呼应的是,另一大贸易体欧盟也把中国作为发起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对象。轮胎特保案的示范效应正在全球持续发酵,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对“中国制造”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行列。

  “中国制造”将面临常态摩擦

  “在全球需求萎缩的现实环境中,贸易摩擦增多是必然的,可以预见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说。

  尽管历史和现实都已反复证明,实施贸易保护只能是损人不利己。但在当前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实背景下,一方面包括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难抵贸易保护主义的诱惑,纷纷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谋求为本国行业拓展发展空间,进而稳定就业;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也都将扩大对外贸易视为促进本国经济的突破口。

  而由于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三大贸易体和第二大出口国,因此中国成为了这一轮全球贸易保护风潮针对的首要目标,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贸易摩擦都针对中国。

  尽管如此,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法律政策部有关专家也指出,从实体经济受冲击到产业提出损害申请有一个过程,所以最近一段时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密集发生,但现在毕竟不同于上世纪大萧条时期了,所有的贸易摩擦还是会受到WTO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

  这位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应该以平常心看待贸易摩擦,因为如果“中国制造”实现了转型升级,那就意味着由原来与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竞争转向了与“朝阳产业”竞争,贸易摩擦会不断发生。

  “四体联动”突破贸易保护重围

  毋庸置疑,来势汹汹的贸易保护措施使得中国出口企业处境艰难。在轮胎特保案后,国内轮胎企业的负责人就曾对记者表示,企业不会消极地放空产能,早就开始积极谋求开拓本地市场,但产品调整、销售渠道不畅、账款回收难都是企业“向内转”不得不面对的难关。

  “现在这些案子真是越来越难打了。”多次协助国内企业参与贸易救济案件应诉工作的法律人士对记者说:“越来越明显感到一国政府的贸易保护倾向给司法和准司法程序带来的压力。”

  目前正在协调、组织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件的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打这种跨国官司投入很大,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应诉的积极性,为此她呼吁有关部门给予企业和相关中介组织更大的引导和支持。

  事实上,由于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救济案件中的积极应诉,也出现一些成功打掉贸易保护措施的案例。9月1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在“河北兴茂轮胎有限公司诉美国商务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中支持了中方的主张,裁定美国商务部现行对华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不合理。中国企业利用国外司法审查机制挑战其贸易救济调查机关争议性做法的尝试也获得了可喜的突破。

  我国一直坚决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作为主管部门,商务部一方面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为维护国内产业正当权益据理力争,一方面正在组织形成由商务部、地方政府、商协会以及涉案企业在内的“四体联动”协调应对机制,将相互配合、各负其责,采用“多管齐下”的应对战略。(雷敏王希)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