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5日在杭州发布200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数据显示,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度超过美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参见本报6日报道)
曾经,在“赶英超美”的豪言壮语中,无数国人前赴后继;曾经,我们为中国缺少世界级企业而夜不能寐。然而今天,当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当我们有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时,更多人似乎并没有因为“成就”喜形于色。
综合几天来舆论的反应,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问上一句:为什么钱赚得越来越多了,换来的却是一片讨伐之声?
不变的“大老粗”
面对舆论对“500强榜单”的反应,我们不难发现,国人变得越来越冷静了。在冷静中,我们不再盲目迷信“权威表达”;在冷静中,我们学会了理性分析。得益于这种冷静,对“成就”的评价变得越来越准确客观。
《东方早报》载文分析:单个年份的数据并不代表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超过美国企业了。无论是中国500强,还是美国500强,其2009年净利润都是下降的。套句俗话说,不是我们走得更快了,而是对手摔得太狠了。其次,比较各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看人均盈利能力。埃克森美孚的全球员工不过8.6万人,而中石油的员工却高达160万人。换算成人均水平,中石油人均盈利水平不过区区1万美元,而埃克森美孚却是人均50万美元。
《北京青年报》文章分析说,位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心的美国企业所受到的冲击远远大于中国企业。危机之后孰强孰弱还很难说。更要认清中美企业群体“性质迥异”。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性质”使不少国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靠的是垄断性红利,而不是管理红利。从经济实力看,2009美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为10.69万亿美元,而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折合成美元为36805亿美元,仅相当于美企的34.42%,二者仍差距明显。
《人民日报》的总结颇为中肯:中国500强还是“大老粗”。“大”──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老”──传统行业占较大比重;“粗”──不少企业的业绩依靠的不是技术红利、管理红利。
“短板”依然很“短”
对于中国企业500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企业实力和名次的,不是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而是其背后的国字号背景和掌握资源的能力。这就导致了一种后果,中国企业500强的实力都很强,在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方面甚至超过了世界及美国500强,可我们最大的软肋是,有大企业,却没有大品牌,就连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也很少见。《燕赵晚报》的观点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500强的另一块“短板”。
《重庆商报》分析认为:企业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其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方面。可对比中国企业,即便是石化双雄这样的江湖大佬,却也因为垄断体制下的惰性,而缺乏技术精进的足够动力。中企500强明显的重化工业等特征,又反映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东方早报》载文指出:一方面,他们的领导顶着副部级的帽子,另一方面,利用国家给予的垄断权,在市场上翻云覆雨牟取暴利。利润岂能不高?“500强”就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经济形势和我国企业的实力,也照出了市场经济背后的隐忧。
《广州日报》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入榜的前40名“国字头”们,敢于拍着胸脯说“把我放在美国照样能赚钱”的没几家。如果继续将垄断国企事实上的价格垄断行为,排除在“垄断”之外,则其外表的强壮背后,必将难掩骨骼支撑力的不足、造血功能的孱弱,实质上还是“温水煮青蛙”。
《人民日报》载文认为:企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企业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养成。如果我们那些引领我国经济的企业,更多依靠的是创新开拓而不是政策优势;更多依靠的是自由竞争,而不是独占市场,那么,对于整个社会,对更多的企业和群众,无疑也贡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活教材,提供了善于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样板。
更深层的问题
500强更大了,钱赚得更多了,舆论的质疑反而越来越强烈。这其中似乎不仅是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方式的“问责”,更有对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全民共存共享的关注。
《上海商报》文章认为: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大起来后,都是谁在享受这些企业的优秀,说白了,它们的盈利都花在哪里了?不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相应的制度可持续地执行,那喜讯就要打折了。因为经济的重量之重,若不能换回社会生活的质量,是不能长久的。
经济运行更健康、市场竞争更充分,不仅是企业赚了多少钱,获了多少利,超了多少国家。我们更需要企业的发展以及创造出的社会财富,能够对国家发展有更充分的帮助,对国民福利改善有更直接的促进,与社会整体文明和开放有更紧密的联系。不能只是利润自顾自地攀升,创造一个又一个数字上的“奇迹”。《长江日报》的文章这样认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