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闭幕的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研讨的同时,一场聚集国内高端学者管理层的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也正在进行中。在全球经济出现复苏但步履尚不平稳的背景下,银行业的走势成为关注焦点。
聚焦
本地企业融资日趋多元
一边是上半年天量信贷透支了银行业下半年的额度,一边则是酝酿中的次级债新规挑战银行业已经有所下降的资本充足率。在周末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国内的高端学者、官员就中国银行业未来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论坛上就最近一段时期上海经济增长和信贷结构的关系作了主题演讲。屠光绍表示,从信贷总量上来看,上海信贷增速与全国持平,信贷增长对于上海经济增长恢复起了很重要作用;从相对量上来看,上海信贷增长绝对量并不低,但是信贷增长占全国份额却在下降。这说明上海的企业等市场主体融资呈多元化趋势,也说明上海经济体对贷款的吸纳能力在降低,当然这也包括了外需下降、上海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
屠光绍透露,今年上半年上海信贷结构也呈现出一些较好的迹象。比如,服务业信贷增长高于平均信贷增幅、个人消费保持稳定上升、中小企业贷款保持非常好的增长势头等。
央行副行长苏宁则在论坛上表示,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也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其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狠抓不良资产处置和补充资本金、构建严密的金融安全网”成为三大有力的保障措施。
观点
央行副行长苏宁:金融和实体经济日益复杂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银行业也遭受惨重损失。苏宁在 “2009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表示,需要深刻反思经济危机和银行之间的关系。银行危机的新情况、新特点,对监管工作提出新要求,对传统防范风险的手段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各国中央银行主要采取创新货币工具、强化货币支持,直接向市场甚至企业注入流动性,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等措施。 ”苏宁认为,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第一,随着国际化发展,金融市场之间、金融部门之间、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复杂,除加强对单个机构的金融风险研究之外,还应该强调关联性,从宏观角度防范系统风险;第二,加强市场透明度,由于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现在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已经难以准确地掌握金融机构的监管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是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金融产品风险;第三,完善评级制度;第四,必要时进行大胆的金融创新。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拨备及核销制度能有效抗风险
“银行的拨备制度和核销制度,其实对银行的经营是产生很大影响的。因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良好的贷款拨备制度和核销制度是有效提高银行抗风险的保障。”吴晓灵在论坛上指出,良好的拨备制度和核销制度,有利于提高贷款的定价能力。
吴晓灵表示,近年来国际上小额信贷发展很快,而小额信贷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利率覆盖风险。 “很多企业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贷款利率达到30%多,但是随着贷款不断增加,信用不断积累,贷款利率就不断的下降。”吴晓灵以印度银行为例,做小额贷款刚刚开始的时候利率30%以上,后来逐渐下降到10%左右,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是银行贷款技术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小企业逐渐成熟的过程。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危机后全球银行业面临转型
“我觉得美国也好,中国也好,同时都面临着各自的转型任务。”郭树清表示,中美银行业转型的任务很不一样,美国以服务业为主导,制造业比重下降这个趋势不会改变。美国的金融业总量上一定会收缩,特别是复杂产品在交易产品减少以后,不可能再像以前有那么大的规模了,但是中国的金融业还要扩张。 “中国的金融业把所有的都加上也不到2%,而美国现在已经达到了6%。 ”郭树清透露。
另外,郭树清认为,中国经济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不能再攀比增长速度了。也许低增长速度是一件好事情,在低增长的情况下才能调整结构。加工制造业在沿海地区呆太长了,咱们的政府太偏爱这些企业了,所以这个结构一直没有调整。”郭树清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结构,“否则,我们很可能在将来陷入停滞,缺少再增长后劲。 ”
中行副行长朱民:三重力量改变银行模式
“银行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朱民在论坛上表示,银行业面临的结构调整有三个:一是大规模和漫长的去杠杆化;二是随着去杠杆化,银行规模不可避免的缩小;三是监管的改革。“当然这次危机也表明像中国这样的机构性监管也是不够的,所以全球在寻找未来监管的时候,毫无疑问会影响到银行未来的服务模式。因为三重的力量,所以银行会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朱民表示,首先银行规模会变小,其次区域性模式会变化,最后服务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朱民用了一些统计数字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把全世界的金融资产做了一个统计:以2007年为金融业最高潮的时候,全球1000家最大银行的总资产90万亿元,占到全世界GDP比例164%。2007年全球股票的市值627280亿美元,占GDP114%,全球债券余额为798220亿美元,占GDP145%,全球衍生品名义值674420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是1229%。
“我们认为回到未来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在三五年内,全球银行资产下跌20%是正常的,股票的市值跌掉30%是正常的,债券市场规模继续下跌,跌到25%是正常的,全世界金融衍生产品在现有规模下跌50%是正常的。”朱民表示,这是不可避免的下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