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未来我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有针对性的“保增长”措施有望继续出台。同时,目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拉动内需保增长,通胀尚未构成明显压力。
回升趋势保持
中国证券报:下周即将公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将呈现怎样的走势?未来经济有无“二次探底”风险?
张立群:目前我国基本保持经济回升趋势,但回升的具体力度不好判断。当前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是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当中,外需负增长的程度比较大。去年全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7.2%,今年到7月是负增长22%,增幅差了三十几个百分点。尽管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在加快,但能否完全弥补外需不足尚难确定。现在来看,政策性推动的力量已经释放很大一部分,而来自市场的力量要完全接替政府投资,力度恐怕还差一点。
上半年信贷增长过多,货币政策当局有一些略微的稳定信贷增长的举措。而且上半年商业银行各种业务扩张得非常迅猛,目前市场可选的好投资项目比上半年少了一些。这种情况下信贷增长开始明显放缓,其影响已经在股市上反映出来。
大家对未来货币政策和信贷增长表示出一定担忧,对经济回升的态势也开始表示担心,人们的信心开始发生一定波动。所有这些现象组合起来,不禁让人怀疑经济回升的速度似乎有减弱的苗头。所以说信心依然很重要,就像温总理讲的,目前确实是保增长的关键时期,不进则退。
基于这个分析,我认为下一步就宏观经济政策来说,在保增长方面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举措。总的来说,经济回升的势头会继续保持下去,现在处于一个关键的相持阶段。各种不同的力量相互交织,有利不利条件并存,但如果政策继续保持下去,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会更加明显地释放出来,未来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微调属必要之举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先前宏观政策的一些微调是否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如何理解“保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关系?
张立群:现在关键是如何认识新的经济形势。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是升温太快,如今在外部需求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主要问题是如何使需求达到较大规模,拉动经济较快增长,这两个任务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针对新的形势,对“保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包括内需要达到的新增长水平,要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宏观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应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我们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也要防止出现不健康倾向。比如对低水平重复建设、信贷迅猛增长以及资产泡沫等问题,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一些前瞻性调整。保增长和调结构两者并不矛盾。保增长是为了达到一个更高的增长水平,调结构是优化经济增长的内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如果结构调整能够推动起来,不仅会优化产业结构,还会有助于扩大市场驱动的投资,两者可以结合。
通胀无明显压力
中国证券报:近期猪肉等食品价格出现回升,这是否会带来通胀压力的反弹?未来我国物价将呈现何种走势?
张立群:之前我国猪肉价格下跌了一年左右,价格适度增长有助于稳定农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这些价格变化有可能使未来CPI下降的幅度出现变化。至于7月份CPI是不是拐点,现在还无法明确判断,但很有可能是今年同比涨幅的最低点。
最近的猪肉、鸡蛋等食品价格上涨不会带来明显通胀压力。通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其决定因素首先要看供需关系,只有需求明显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才可能明显持续上涨。目前外需大幅度减少,内需虽然在快速增长,但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相对于各个方面的生产能力,还是明显不足。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拉动需求保增长,而不是控制需求防通胀。
很多人担心食品涨价就是通胀压力了,这是对通胀定义认识的不明确。目前的食品价格上涨是一种恢复性上涨,其积极方面大于消极方面。应当说未来我国食品不会持续涨价。首先,未来粮食、猪肉、鸡蛋等多种食物的供给都有很好的保证;另外,食品需求与通货增加没有明确关系,大家买食品的支出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不断扩大,它是比较稳定的。在需求保持稳定,供给水平很高的情况下,未来不会出现食品价格明显上涨。
未来,物价同比负增长的局面会逐步改变。首先由于基数在变,现在食品价格在恢复性提高,未来CPI和PPI负增长的情况将逐步改变。至于什么时候CPI由负转正,相关专家预计有可能在12月份左右。(记者 韩晓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