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刻意削减信贷时机不对方向不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业内人士:刻意削减信贷时机不对方向不对
2009年09月03日 16:53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期,有关8月份信贷增幅骤减的消息不断传出。相对于上半年新增信贷7.37万亿元、月均达到1.2万亿元的历史纪录,不少人认为信贷政策出现了“大起大落”。并且,这一担忧已经波及到股市运行,并且有可能影响人们对下一步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期。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刻意压缩8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不仅时机把握不对,而且也是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相悖的。

  首先,尽管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超出历史水平,但并非“过热”。

  按照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的目标,2009年全年货币供应量预计为8.07万亿元左右。现在,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预计全年新增贷款将为10万亿元左右。

  这个规模是否“适度”, 要看提振经济的实际效果,而非简单地进行数字对比。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流动性充裕是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的支持力量。何况,我们在此前两年大力紧缩货币,已经给经济正常运行造成压力。

  上半年7.37万亿元、全年10万亿元的新增贷款看似惊人,但这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全年10万亿元的信贷总额还都在计划、预想之中,在主管部门可控制范畴之内,远未达到所谓的“大跃进”程度。所谓的“信贷失控”属于多虑。

  目前的贷款总额提升,是实施刺激经济计划的必然结果;反之,拉动经济增长也正在通过信贷支持悄然实现。这一局面值得倍加珍惜。

  其次,下半年信贷增幅本来就慢于上半年,如果再搞“刻意压缩”,可能会造成预期紊乱。

  我国商业银行放贷的惯例是,上半年多一点下半年少一点。从2003年至2007年,商业银行上半年的贷款量基本占全年的60%至70%,5年平均下来是65.5%。如果2009年全年新增信贷为10万亿元左右,大体符合这一“常规”,不需要刻意压缩。

  自从7.37万亿元的数字公布之后,所谓“天量”、“过度”、“井喷”、“大跃进”等字眼就被冠到了信贷政策头上。所谓信贷宽松推高了股市楼市的指责也甚嚣尘上。面对如此舆论氛围,有人主张收紧信贷。

  于是,对于是否在七、八月份采取措施收紧信贷的问题就成了一个焦点。近期,有关部分银行下发通知要求只收不贷,压缩新增贷款规模等“紧缩新闻”相继见诸媒体。虽然相关银行均否认此事,但类似这种炒作已经对公众预期造成反向影响。

  第三,信贷增幅在个别月度出现波动也有合理因素,主管部门应进行必要的解释。

  近期,先是有报道说8月份信贷预计为5000亿元左右,随后有报道说这一数字应为约3200亿元。相对于6月份的1.63万亿元,7月份的3559亿元,可称是“连续骤降”。

  但分析其中的原因,又不尽然:其一,7月金融机构票据融资减少1982亿元,如果剔除票据融资部分,7月份银行新增贷款达5500亿,与5月份的水平相当,高于4月份的水平。其二,8月票据融资规模应会延续7月态势。公开数据显示,2月新增票据融资4870亿元,仅次于1月,其中大部分于8月集中到期。其三,个别商业银行在月末时点会通过出售贷款的方式将存量贷款从表内移到表外,这或将造成新增贷款数据的失真。

  所有这些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8月份的信贷数据。所以,不能将3000亿元左右的规模理解为“大力压缩”。

  第四,要尽快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政策猜疑,从而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经济预期。

  在热火朝天的关于货币政策的议论中,所谓“通货膨胀预期说”、“世界主要国家都在考虑退出宽松货币政策说”、“过度宽松货币助长股市泡沫说”比较典型。

  我们认为,作为一种警示,这些说法或许有些道理;但从我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现状而言,都有误导之嫌。其一,现在保增长、保就业还来不及,奢谈通货膨胀为时过早;其二,他国退出与我国宽松不可简单对比,如果只是亦步亦趋,还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做什么?其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稳定股市需要必要的流动性。如果通过信贷向股市传递部分流动性,未尝不可。

  当前,我国经济刚刚企稳回升,不进则退,要切忌出现信贷政策大变动的情况。保持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支持力度,保持其执行上的常态化,应大有可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