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出手”阔绰,新增贷款7.72万亿元。部分受益于新增贷款增加,近期多家银行的半年报表现都超出了分析师预计。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来上市银行企业却又纷纷融资“化缘”,相关消息给沪深股市银行板块造成一定压力。那么,中国的银行业到底“差不差钱”?
家财万贯却四处“要饭”
如果单从银行资产规模上来看,中国银行业看似并不缺钱。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7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从最新公布的中国银行半年报来看,中行今年上半年存款总额已达6.3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22%;贷款总额已达4.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逾30%。中行声称在扩大经营规模上的战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尽管家财“万贯”,目前仍有多家银行通过债市、股市进行大规模融资。中国建设银行本月初发行了200亿元人民币固息次级债券;8月14日,招商银行公告称,公司拟进行A股和H股配股,总融资额可能达180亿元,等等。值得玩味的是,这些融资都将被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
银行业“结构性”差钱
根据巴塞尔协议框架,考核银行“差不差钱”的并不单是银行资产的数据,更重要的是银行的抗风险指标,如资本充足率。也就是说,银行真“阔绰”还是假“阔绰”,还要看它在风险到来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真金白银掏出来。靠借债扩张,如果银行自有资金比例过低,一旦遭遇流动性枯竭,发生债务危机将对金融系统产生巨大冲击,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就在眼前。
我国银行业对资本充足率有具体要求——银行的资本与资产总额应维持在一定比例,以控制银行经营风险。由于上半年银行信贷资产猛增,不少银行为了维持自己资本充足率,不得不相应地筹措资本金以维持这一比率。从某种角度讲,虽然手握数十万亿资产,自生资本增长慢这一短板,让不少银行遭遇了“结构性”的“差钱”尴尬。
资金“大考”还在后面
日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有关金融形势通报会上指出,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正在增加。刘明康要求严守资本充足率底线,保持资本充足率在当前水平上的稳定,确保资本构成的质量。银监会近日更下发文件征求意见,要求将银行间互持次级债从银行的“附属资本”项目中扣除。如果这一文件得到执行,银行将不能通过互相发行次级债来充抵资本金,可能更多地转向股票市场融资,从而实质性地提高了银行抗风险考核的门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伦敦经济学院校长霍华德·戴维斯表示,为防范风险,监管部门应对银行资本有更高要求。受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影响,巴塞尔委员会正在修订监管标准,其中包括进一步提升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据悉,巴塞尔委员会将于2010年第一季度前发布有关征求意见稿。目前,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等风险控制指标的高度关注,也可以看成是对巴塞尔相关标准修改的预热准备。不过,也有分析师认为,尽管短期内对银行要求的提升会导致市场波动,从长期来看却有助于防范银行过分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和短期回报,从而改善其资产结构和信贷质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