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3点37分报道,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对促使经济回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半年,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28.5%,狭义货币M1增长24.8%,为1995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上半年新增贷款7.37万亿元,增速34.4%,同比多增4.92万亿,双双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了8255亿元,增幅达19.3%,是该行历史同期贷款增量最多的。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也都创了历史最高记录,尤其是中国银行,境内行人民币贷款增加了9019亿元,外币现汇公司贷款新增181亿美元,总量超万亿,是所有商业银行里放贷最多的。
各大商业银行都表示,如果是在平常年份,这种贷款投放的速度应该说是偏快的,但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特殊背景下,通过比较多的信贷投放来消弱金融危机向我国实体经济扩散,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尽管信贷规模扩大很多,但是各银行把握的原则是“保增长、调结构、防风险”,都是对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加大了投放力度,比如说在十大振兴行业中,中国银行的贷款余额所占比重达到了30%,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了2937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51%,对两高一低、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控制,贷款占比比上年末降低了3.41个百分点。
记者了解到,正是在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的投资增长率能维持在30%以上,同时居民的消费依然比较强劲,这两个因素比较有效的抵消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对中国产品需求下降给我们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上半年,我国中长期贷款新增3.77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51%,主要支持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各类投资项目。信贷体现在消费需求的作用上也非常明显。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新增6508亿元,同比多增3921亿元,其中6月份新增2241亿元,首次单月突破2000亿元。现代经济以金融为核心,信贷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的代名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打掉了通缩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防止陷入通货紧缩与经济下行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成效初显,但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将持续;投资需求增速加快,但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效果不明显;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等因素,可能制约居民未来的消费支出。因此,央行多次表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总体回暖、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的大背景下,国内外通胀预期也有所增强。上半年国际初级商品价格总体大幅上涨、国内资产价格反弹、存款活期化明显等,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胀预期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物价变化进行动态微调,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记者冯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