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推算全年新增信贷或在10万亿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央行副行长:推算全年新增信贷或在10万亿内
2009年07月31日 09:48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央行副行长苏宁近日再次强调,央行将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分析人士表示,为了保证央行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下半年大概每月保持3000-4000亿元的新增规模即可满足市场资金的需求。按此推算,全年新增信贷或在10万亿内。

  全年新增信贷规模

  在10万亿内或为合理

  兴业银行日前发布的月度经济形势展望预计,7月份的新增信贷或回落至年内地点4000亿至6000亿元,中值5000亿元,从历史角度看仍属相当强劲。对此,多位专家都表示了认同。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下半年新增信贷规模将会出现大的降幅。6月份由于银行冲规模,从而造就了1.53万亿的天量。因此,到7月份应该会有一个大的回落。预计全年新增信贷大概在10万亿内。相比2008年的贷款,每月的贷款规模在3000-4000亿即可满足市场的资金需求。且从历史经验来看,2009年银行信贷新增规模超过10万亿或带来通胀以及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等对经济可能的负面作用,并且这个负面作用要远远大过于正面作用,因此,在10万亿内或为合理。

  东兴证券王保伦表示,现在央行对部分银行正在实行定向央票“惩罚”措施,将会对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一定的限制。因此,上述的规模是比较符合的预期。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

  由于央行副行长苏宁近日表示将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而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精神,即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相比有着措辞上的区别。这就被市场解读成,合理增长就是过快增长,而适度增长就是信贷增量或要降下来的意思。并认为,这将意味着央行将控制信贷规模。这无疑加大了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认识的分歧。

  对此,央行副行长近日在央行上海总部召开的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上再次强调,央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苏宁表示,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而非规模控制的方法。苏宁的表态可以说是暂时平息了市场的种种猜测。

  郭田勇表示,实际上,监管层近期将引导货币供应“合理增长”变为“适度增长”的说法,就这两个词本身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合理和适度这两个词本身就是近义词。郭田勇表示,措辞上的细微变化不足以表明央行在货币信贷调控上根本的转变。

  郭田勇认为,延伸到央行近三年来对整个金融体系宏观调控的转变来看,央行应该是朝着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方向转变。虽然,央行还没有实现完全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但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应该成为目前央行调控的临时性办法。间接的货币工具操作方式如公开市场、正回购、发央票的方式,而不会轻易的在信贷规模上做文章。

  王保伦也表示,目前我国保增长的目标并未稳固,为了平稳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疑虑,监管部门是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社会做出贡献。

  王保伦表示,苏宁这次的表态也说明了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去操作。而不是象2008年那样硬性的规定新增信贷规模。而是通过更市场化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如发行央票、窗口指导等方式对市场发出信号。将流动性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商业银行积极但谨慎地

  对待政府信用贷款

  就商业银行本身来说,对政府信用贷款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我们首先是积极的对待政府的项目信用贷款,不过这些贷款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一个测评来最终判断是否给予贷款”北京民生银行信贷部门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他表示,每一个项目都会有一个资产负债表。银行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上报的项目很多,但是实际上真正通过的并不多。郭田勇表示, 根本来说,银行对政府信用贷款是有风险的。就银行来看,政府投资项目贷款在各类风险中相对比较小。虽然,政府贷款也有不确定因素,由于政府投资项目最后还款还要看未来项目的收益情况,并且政府项目的商业化程度比较低。但是考虑到银行控制风险能力强,并且项目中政府资本的全投入,以及为项目提供担保。因此,总体来说,银行是不会爆发大规模的不良贷款问题。(傅苏颖)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