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数据合计约7.37万亿元,远远超出年初设定的“全年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
然而,这7.37万亿元去了哪里?现在,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这笔巨款中的相当一部分,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从而推动了近期股市与楼市的反复。
这显然与国家“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初衷相违背。更为严重的说法是,部分地区的经济基本面出现了 “宏观与微观相背离”的情况,转暖的宏观统计数字和微观企业经营情况不相吻合。
量化的计算:超万亿流入楼市、股市
上周,在央行公布6月份信贷规模激增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题为《天量信贷怎么看》的文章,明确指出上半年7.37万亿元的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并且“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
上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表示,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即超过万亿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市场。这是迄今为止,机构对信贷资金入市做出的最为量化的测算。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对该数字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
就在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信贷快速增长,其中确有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楼市,而这也是造成目前股市和楼市反复震荡的原因之一。
带来的困惑:不投股市、楼市投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业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整体经济走向复苏的进程中,企业依然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缺乏向生产经营领域投入资金的动力。与此同时,银行的信贷政策异常宽松,拿到信贷资金的企业既然不愿意投资于实体经济,自然就会转而投资并推高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市场。
事实上,国有企业确实正手握重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近期北京连续出现的两个“地王”,均为央企下属公司,一个是中化集团,一个是中国电子集团。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背后的道理就是“钱太多”。他认为,因为产能过剩,中化集团掌握的巨额资金不可能再去建设化工厂,而中国电子集团也不可能再去建设电子厂,因为沿海的电子厂还在关闭中。这样,钱只能往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上流。
“猛虎”归笼:力度还要更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目前世界各国的银行都在研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退出,即在何时、采取何种方式回收流动性。
中国央行已经采取预警性的行动。上周四,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500亿元1年期票据和500亿元3个月期票据,回笼货币1000亿元。这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最大的单日央票发行规模,也是央行7个月以来首次发行1年期央票。
上月底,中国银监会也向各商业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要求银行严格控制贷款流向,保证贷款发放进入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需求,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不过,机构认为措施力度仍然不够。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根据该行的测算,贷款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保8”所需要的货币扩张速度的1倍。这是199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远远超过“保8”的目标。如果贷款和货币继续按此速度增长,将导致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银行坏账和资产泡沫的风险。
马骏认为,真正能有效抑制贷款飙升势头的只有两类措施,一是迅速放缓项目审批速度,二是重新启用季度和月度的贷款额度控制。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