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依稀见底 中国经济将“U”形反转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全球经济依稀见底 中国经济将“U”形反转
2009年07月14日 09: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推升下半年股市的重要力量。从全球经济看,有逐渐企稳的迹象,但见底回升路途坎坷;反观中国经济,经过上半年的筑底企稳后,三、四季度将加速回升。

  美日经济依稀见底,复苏之路遥远崎岖

  作为全球经济的风向标,美国经济将领先于日本和欧洲见底,已初具企稳迹象,但复苏之路仍然遥远。全球经济仍在下滑,但趋势有所减缓。

  美国经济部分先行指标如采购经理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房屋销售等数据已经连续数月企稳回升,耐用消费品销售、新屋开工数、获批新屋建造数等指标也有企稳迹象,这可能预示美国经济见底已不再遥远。

  但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运行如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失业率等指标还在继续恶化,这将制约居民收入的增长,对未来消费的继续回升构成压制。

  除此之外,日本在采购经理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家庭消费支出、出口金额等指标也已经出现见底回升迹象。

  尽管美国和日本经济已初现见底曙光,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庞大的资产损失,美国家庭储蓄率开始上升,全球过剩产能也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因此,我们预计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之路还仍然遥远、仍然崎岖。

  中国经济双轮驱动,“U”形反转,震荡分化

  展望下半年,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双轮驱动下,三、四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会迅速提高,实现从“L”底部拐头变为“U”形的转化。但是,经济增速仍然难以回到2007年的高点,也即“U”形右侧的高度仍然低于左侧。严格来说,经济走势将介于“L”与“U”形之间。

  首先,从经济增长驱动力看,我们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短期取决于货币供给,中期取决于需求,长期取决于供给力量的变化。

  从短期看,经济理论中的货币主义更有效。货币供给能够在短期内大幅波动从而影响经济增速,成为抑制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

  从中期看,凯恩斯主义更有效。需求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需求不足抑制经济增长,而旺盛的需求则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从长期看,供给学派更能决定经济增长。人口、土地、技术、资金等经济要素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除了资金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开始衰减,技术还看不到突破性进展的前景,这可能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其次,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双轮驱动”经济快速回升。

  从投资看,政府加大投资政策效果显现,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预计下半年仍将保持高位。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2.9%,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63.5%。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从1-2月的1%上升到1-5月的6.8%,我们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将快速上升,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由于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负数,因此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投资增速上升更快。

  第三,经济与产业部门震荡分化,经济长期“L”形增长。

  与投资强劲增长不同,消费保持平稳,而出口仍然疲弱,增长动力的不平衡也造成经济与产业部门的震荡与分化。

  从投资看,短期高增长,但无法长期持续。因此,我们对投资相关行业的观点是短期看好、长期看淡,相关行业如能源、原材料、建筑、建材、工程机械、房地产、铁路建设等。

  从消费看,短期平稳增长,长期潜力巨大。因此,我们对消费相关行业短期看平、长期看好。今年以来,虽然名义增速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实际消费增速保持了平稳上升的势头。由于中国庞大的消费潜力,一些新型消费热点的出现,使我们对中国消费部门的长期前景比较乐观,相关行业如汽车、金融、消费电子、通讯、商业、旅游等。

  从出口看,上半年是拉动经济下滑的重要因素,预计下半年降幅会有所收窄,但仍为负增长。由于国际需求十分低迷,今年1-5月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了21.8%,5月份同比下降了26.4%,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渐企稳,预计下半年出口降幅会有所收窄,但仍将拖累经济增长。由于短期难以改变同比下降的局面,所以我们短期看空。但是,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在2010年见底复苏,通胀压力将迫使它们大量进口中国的廉价商品,因此,对出口相关行业我们是长期看好,如纺织服装、家电、造纸、机械、电子、外贸、航空、航运等。

  我们预测,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9.3%,全年将实现8.3%的增长。全年投资增速达到38%,消费增速达到15%,出口增速为-15%,CPI为-0.8%,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2010年上半年预测GDP增长9.8%,CPI增长1.5%。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