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手续费有涨有降 大小银行各打各的算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银行手续费有涨有降 大小银行各打各的算盘
2009年07月09日 11:19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在商业银行业“大佬”们“涨”声一片时,“小弟”们——股份制银行却开始打起了“优惠”牌,借此争夺客源。

  专家认为,鉴于股份制银行在网点规模上的先天不足,即使普通客户对手续费上调比较敏感,但从便利性考虑,这些小银行对大银行的分流规模也有限。

  市民对银行涨价颇有怨言

  继工商银行6月中旬将20项个人金融业务的收费标准上调后,短短1个月内,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纷纷上调了部分地区的部分服务费用。

  腾讯网的一份调查显示,有9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调价行为是十分不合理的,纯属霸王条款。

  但工行北京某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调整收费标准合情合理,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赋予了银行主动定价权。”

  招商银行客服透露,成本升高是上调费用的重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银行客户跨行取款时,发卡行按照3元/笔向代理行支付代理手续费,0.6元/笔向银联支付网络服务费,超过了调价前支付的每笔2元的手续费,因此收费标准需提高。

  “这次上调最多的是跨行取款费用,因为人工和网点运营成本都是由网点多的大银行来承担的。涨服务费的利润可以弥补部分中小客户流失的损失。”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

  股份制银行不涨反降

  记者注意到,在国有商业银行“涨”声一片的时候,中小股份制银行却在个别服务上打出了“优惠”牌。

  其中,北京银行系统内转账一律免费,从7月1日至9月30日个人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办理转账汇款业务时,相关费用还可以“打5折”。光大银行对个人网银“本行转账”和“跨行汇款”也开始实行3折优惠。兴业银行在同城跨行ATM取款仍免费,异地跨行取款头三笔免费,第四笔开始每笔收取2元费用;民生银行同城跨行每月前三笔免费,第四笔开始每笔收取2元手续费。

  腾讯网日前关于“如果您的开户银行上调费用,您会如何做?”的调查显示,有43.2%的网民选择“无论上调幅度多大,都会撤消该行户头”,而选择“视费用上调幅度,决定是否撤消该行户头”也达到43.2%。

  专家:对股份制银行利好有限

  在银行“跑马圈地”的发卡规模大战后,价格优势会成为股份制银行对抗财大气粗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最有力“武器”吗?

  通过记者对多位业内专家的采访发现,老百姓在权衡费用上涨和网点便利性两者之间,不会有完全趋同的选择,估计大银行涨价对股份制中小银行利好有限。

  “价格高低出现差异后,大银行的部分中小客户会分离出来,这对股份制银行是个市场拓展的好机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奚君羊也同意上述观点。他指出,目前我国的银行客户仍然以普通老百姓为主,对收费比较敏感,银行对这部分客户的争夺以定价为主要营销手段,如此一来,股份制银行在价格上就具备了优势。

  “但由于小银行网点比较少,估计客户从享受服务便利性角度考虑,会仍然选择待在大银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股份制银行的利好有限。”郭田勇称。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15047.31万张。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8897.47万张、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5718.39万张,分别占全国信用卡发卡总量的59.1%和38%。

  此外,奚君羊还指出,在通存通兑的业务中,网点少的股份制银行其实是占足了便宜。大银行此举主要是为了把非本行的客户挤出资源共享区。未来,大银行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资源保护措施,如对中小银行在使用本行网络时,对对方行征收一定费用。

  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工中建交四大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额就超过1000亿元,成为各大银行在金融危机下仍保持着较高利润增长的重要原因。

  对此,郭田勇认为,今年以来,各大银行在信贷高增长的同时,业绩并没有转好,面临比较大的盈利压力,加上成本升高,涨价在意料之中。

  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7月2日曾公开表示,目前中国的银行卡收费是全世界最低的。据了解,真正赚钱的银行机构很少,或者即使赚钱也是微利。

  此外,业内专家还指出,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通过价格杠杆把部分资产少、消耗网点资源的客户分离出来,或许恰恰是其战略转型的第一步,随后可以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利润更丰盛的业务上,如更高端的私人银行业务等。

  商报记者 黄竞仪/文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