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经济增长恢复到金融危机前尚需时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中国经济增长恢复到金融危机前尚需时间
2009年07月08日 10:00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出现了积极现象,但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一段时期。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企业还面临着困难,出口连续多月大幅下降,财政收支和就业矛盾等诸多问题也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因而,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是必要的。在多项措施作用下,中国经济未来将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6月份以及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将在本月中旬陆续公布,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究竟面临何种形势,趋势如何?是否会面临物价止跌上涨,以及通胀的压力?这些被称为“金融危机后遗症”的问题,成为近期各方争论的焦点。

  6月份的PMI和发电量的相关数据已经出台,继续在50关口以上运行的PMI指数和转负为正的发电量数据,又一次为我国经济止跌的判断提供了数据支撑。虽然目前经济出现了积极现象,专家也谨慎指出,我国经济增长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一段时期。

  记者在7月3日举行的“2009中国经济论坛”上,听到了类似的观点。“也许我国经济下滑的趋势止住了,但是经济重新走上高速增长的前景还有待观察,我们可能经过一段不高不低的时期。但是我相信这段时期一定能过去,我国在全世界一定会率先走向重新增长之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说。

  由于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石油价格在70美元/桶附近徘徊,我国成品油价格短期内两度上调,目前的价格与去年最高时的价格相近。同时,由于国家对猪肉行业的政策扶持效果逐步显现。因此市场人士和专家对我国的物价走势持有乐观的预计。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中国区证券市场主席李晶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PPI幅度仍为负,她预计下半年CPI和PPI将为正数。

  然而,由此也带来了人们对下一步是否会出现物价上涨以及通胀的担忧。近期各界对此更是“见仁见智”。“通货膨胀不会成为主要危险。储蓄率不下降,货币供应再多,都不会对物价形成重大上升压力。”李扬再次强调了“国民储蓄率不下降”的这一前提条件。李扬分析,因为中国货币供应主要来源是国民储蓄,基于国民储蓄的货币供应增长,对物价的影响是中性的。中国不会产生全面的通货膨胀,不会产生来自需求的通货膨胀。

  同时,李扬也指出,中国的物价走势主要应该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主要农产品和资源产品的价格走势。二是国际主要资源和农产品价格走势。三是国内的价格改革措施。他认为,今年以来我国陆续推出许多价改措施,如果因为价格改革引起物价上涨,与货币供应无关,主要来自实体经济,供应面层次。

  然而,在我国经济回暖基础尚不稳固的背景下,我国股市和房市却呈现出“红火”的一面。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投入大量的货币,李扬认为,货币投下去,资产价格是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资产价格,即股市和房市。现在作出判断还为时过早,但是关注正当其时。

  基于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李扬说:“扩张性宏观政策仍将持续。”因为,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企业还面临着困境,出口连续多月大幅下降,产能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财政收支困难和就业矛盾等诸多问题都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而这些都不是小事,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是必要的。

  近来,对于目前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采取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投入大量货币,是否会产生“金融危机后遗症”的担忧不断上升,我国近来对“通胀”的争论正是这一担忧的体现。然而,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有着独特的见解。樊纲认为,危机解决方案一定有后遗症,而且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但是经济学不承认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不承认有免费的午餐。但是如果这个方案避免了大萧条的出现,避免大灾难出现,支付一点成本,包括我们现在面临的风险成本是必要的。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不是寻找十全十美的方案,而只能是在不完美的世界下找到稍好的。这就是经济学最大、最优的含义。

  樊纲表示,我们要看到现在复苏的道路还非常长,还有很多问题,很多后遗症需要解决。我们要看到:第一,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逐步清理,但是现在可以说这次防止大萧条的出现是人类的一次进步。第二,虽然存在后遗症,但是既然看到了后遗症,人们就会想办法应对它。第三,货币政策、宏观政策永远是短期政策,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在发生危机时,在信贷萎缩时,收债券、吐货币,以弥补流动性的不足;危机过后,当流动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时候,也可以卖债券、收货币。货币政策有办法来应对“金融危机后遗症”。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风险,要认真面对这些风险。

  从诸位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的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有可能会交上一份比较乐观的答卷,对通胀压力等“金融危机后遗症”不必太忧虑。(记者 庞东梅)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