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中国企业正准备收购的悍马,当初曾被印度企业拒绝。一迎一拒,显出中印企业在海外收购时的取向是多么不同
中国在海外的并购数量仅为印度的40%?
看惯了中国企业大手笔海外收购的消息,上面的数据多少让人有些疑惑,印度的整体经济实力与中国尚有不少差距,它的海外并购真的那么多吗?
而这个数字,却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实际上,在中国公司忙于海外抄底的时候,印度公司同样没有闲着。英国伦敦商学院的一位教授甚至认为,人们应该改变看法了:“印度人在西方人脑海中曾是这样一种形象:在某个跨国公司总部见到印度人,要么是一名会计,要么就是个网管。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坐在办公室里的那个印度人很可能就是老板。”
印度海外并购全面开花
实际上,在海外并购方面,印度很早就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安永公司2007年全球并购调查显示,当年印度的交易额为280亿美元,而中国仅为23亿美元。印度公司在IT、金融、制药、工程等领域的海外收购都很活跃,而中国公司海外收购集中在能源产业。
虽然金融危机使印度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稍微放缓,但那些财务状况好的印度公司反而抓住这次机会。像印度Motherson’s,今年上半年以3.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Visicorp公司,组建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后视镜生产商之一。印度电信巨头巴帝集团收购南非MTN集团的交易若能成功,将创立市值排名世界第四的电信公司,也将成为印度收购海外企业的最大手笔。
海外并购使一批印度企业从籍籍无名迅速跻身于世界前列:号称“并购圣手”的米塔尔集团,靠不断的“蛇吞象”,在几十年内由一家小轧钢厂发展为世界第一钢铁企业。塔塔钢铁2007年时世界排名第56位,在用110亿美元收购了世界第九的英国公司Corus后,一跃为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印度铝业公司Hindalco则通过收购加拿大Novelis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综合铝制品生产商之一……
印度企业海外并购引人关注,不仅仅因为数量众多,还因为其成功率高,并购后也大都消化良好。像号称“全面开花”的塔塔集团,近3~5年内完成了多个完全不同领域的重大收购项目达30个,失败率为零。
它们更知道要什么
也许从印度企业的收购偏好上,可以看出为什么它们的海外并购成功率要高于中国公司。印度企业愿意购买那些由于过分扩张导致资金短缺,而非产品、技术或客户出现问题的公司。
像美国的悍马,在中国的腾中重工与通用达成收购协议之前,通用是想将其兜售给塔塔的。但因为花巨资只能买来悍马的品牌使用权,塔塔拒绝了。
而当年TCL并购汤姆森时,其竞争对手就包括印度的电视制造商Videocon。不过后者经过分析认为,汤姆森的技术专利大部分将要过时,还拥有大量债务,没有全盘收购的价值。最终,Videocon仅用2.92亿美元收购了汤姆森的显像管分部,补齐了自己的短板。而TCL虽然收购成功,却没得到汤姆森最具盈利价值的显像管分部。
印度企业似乎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更看重收购前的调研和准备。米塔尔集团被戏称为“捡破烂能手”,因为它“下手”的对象经常是别人不屑一顾的“垃圾企业”,像墨西哥Sicartsa、美国内陆钢铁公司,被米塔尔纳入怀中时都是巨亏的。而米塔尔看中的是Sicartsa拥有墨西哥政府巨资打下的良好基础设施,以及内陆钢铁公司和美国车企的合作关系。
米塔尔集团的收购要诀是,首先看“目标”有没有本公司不具备的资源,其次看“目标”的短处是否能以本公司的长处进行弥补,最后衡量做到这一切的成本是否超出自己可接受范围。显然,破烂也不是随便捡的。
塔塔集团在收购前则要先做三道题:是否对所在国有利;是否与本公司发展目标相符;能否带来“新的东西”。只要其中的答案之一为“疑问”或“否定”,并购计划就必须取消,因为“失败的风险太大”。
印度企业很善于利用所获得的资源,使被并购的企业获得重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认为,由于印度企业长期受英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因此它们在海外并购后,在语言和文化沟通方面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印度文化强调“融合”,印度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也强调“融合”,而不是侵略和征服,这对于印度企业盘活和重组那些被并购的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私企参与并购更活跃
“中国公司的国际化严重依赖国家的资金和支持,而印度活跃于国际收购市场的几乎清一色为私人公司。”美国东北大学新兴市场中心主任、国际经济学教授拉维·拉马穆尔蒂给《国际先驱导报》分析,印度私企海外收购不存在中国国有企业遇到的政治障碍,同时印度私企的管理更成熟,视野更为国际化。
波士顿咨询集团2008年新兴市场上的前100名“国际竞争者”名单包括41家中国公司,其中3/4是国家所有,而上榜的20家印度公司没有一家是国有。
拉维·拉马穆尔蒂认为,虽然中国的改革的确比印度领先10年,但中国本土私营部门比印度私营部门落后10到20年。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缺少企业精神——海外华人在外国公司干得相当出色,而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直到最近仍然挤占着私营部门的资源。
华裔经济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黄亚生也认为,印度虽然在基础教育、基础建设、简单的制造业等方面落后于中国,但其良好的金融体制、企业管理将逐渐发挥其强大的潜在优势。
印度私人企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资本市场能更为有效地为私企融资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政府也着力于促进印度上市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比如要求印度公司达到类似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要求。这些既使印度公司在决策时不得不更为谨慎,又使印度在国内就适应了更为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和法规。(记者毛晓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