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第四次峰会落幕 《多伦多峰会宣言》承诺三年要减赤半数以上
第四次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昨天在加拿大多伦多落幕,会议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宣言》,主要经济体承诺,到2013年,将至少减少半数赤字;到2016年,争取稳定或减少债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这意味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高速行驶的各国财政支出将要陆续刹车,以避免政府欠债过多,再酿经济新危机。G20国GDP(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高达85%,下一届G20峰会将于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
看点一
世界经济步入减赤阶段
多伦多宣言意味着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前各国的第一焦点是刺激经济发展,此后削减财政赤字及政府债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G20公报补充称,全球新规则的逐步实施“将反映不同的起点与国情,围绕新标准的初期差异,将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国的逐渐趋同而收窄。”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可持续的复苏必须考虑政府在财政上的责任。他说,美国同意在短期经济增长和中期财政政策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政府将制定目标,到 2013年把目前的财政赤字削减一半。
据了解,减赤的时间表是由加拿大政府提出来的,史蒂芬·哈珀对记者说,各国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有一个各自的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表。加拿大明年就能实现这些目标,但是我们对日本最留有余地,给日本更灵活的调整空间。
据悉,国际上一般认为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的安全临界点是60%以下。目前欧盟实施的就是这一标准。但根据IMF、标准普尔及渣打银行的数据,G7国(指七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全部超过了安全警戒线。
IMF主席施特劳斯-卡恩却对记者说,聚焦于预算赤字的减少还是太将问题简单化了。因为各国的情况都不同。经济还需要更强劲的增长,这样才能减少失业及放松庞大的政府债务压力。
看点二
加强经济复苏是关键
宣言说,在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协调一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金融系统企稳,个人消费回升。但是目前世界经济的复苏是崎岖且脆弱的,因此加强复苏是关键。各国需要继续原有的刺激经济政策,创造私人需求。
记者留意到,各国承诺的救市计划在今年都已陆续到期,各国正在缓慢地从底部收紧政策。这意味着,各国市场上的流动性正在缓慢环比减少,由于追捧资金的减少,短期内金融资产价格料将会在平稳中下降,等待实体经济的实质性复苏后才能再度起飞。
看点三
新兴市场国家被寄厚望
宣言还呼吁各国要继续实行再平衡发展。这意味着有贸易盈余的国家如中国要刺激内需增长,鼓励进口。奥巴马说,不期待人民币一夜之间调整到位,这样会破坏中国和世界经济。
哈珀则对记者说:“新兴市场国家还要继续刺激经济增长,发展他们的内需,比如说中国已经这样做了。深信中国将实现自己的承诺。”
我国的政策取向则是,确保强劲增长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平衡增长是客观要求,要把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节奏、力度,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
看点四
反对贸易保护
G20宣言还称,让各国自行决定是否想要征收银行税或是建立一些防备基金去抵消另一场引发全球衰退的金融危机。虽然G20放弃征收全球统一的银行税,但声明要求建立一个更强劲的金融缓冲以防范未来可能的危机。G20同意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现金流量,但这项计划的启动预计要采取更长时间,声明称2012年会启动这个程序,而不是结束这个程序。
此外,G20领导人还就反对贸易保护、推进商业和投资达成共识。宣言指出,各国将抵制在商品和服务领域提高或增加投资、贸易壁垒的做法,反对增加出口限制,反对实施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悖的政策来刺激出口。开放的市场对保证增长和提高就业水平,实现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发展至关重要。
英国首相卡梅伦则表示,停滞不前的多哈回合谈判应该取得进展,“我们需要做出努力,以使8年来的谈判有个结论。”
记者观察
感受奥巴马旋风
当美国总统奥巴马缓缓走入会场时,在座等待的数百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记者们竟然不由自主地全体起立,直至奥巴马向大家挥手示意坐下。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出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此次G20会议中的唯一一场新闻发布会,全程近距离感受了传说中的奥巴马旋风。
作为行内公开的秘密,采访国家领导人,提问的记者及其问题一般事前都约定好,但是鲜有一国领袖会像奥巴马一样直言不讳。“我手里拿着提问的记者名单,有请……”奥巴马直呼每个记者的名字,耐心听完每个记者颇长的提问,然后再详细地一一回答,其间,奥巴马会一直望着提问者的眼睛,与记者们在一起探讨和互动,而不是自上而下地讲话。
奥巴马还会冲着记者眨眼,其间也与记者们开开玩笑,会场里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45分钟的记者发布会在记者们的一片掌声中结束。(记者陈海玲)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