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裸卖空”禁令是拯救欧元还是加剧危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德国“裸卖空”禁令是拯救欧元还是加剧危机
2010年05月20日 12:3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德国政府18日对金融市场上的“裸卖空”交易下达“封杀令”。此举旨在抑制投机,避免欧洲债务危机被金融炒家们进一步放大,危及欧元稳定。

  德国对投机者“亮剑”,符合其一贯要求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投机的金融监管改革思路,也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但此举却引起了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不满,市场反应也不尽如人意。

  欧元危机催生“德国式监管”

  德国金融监管局于18日晚间突然宣布了这一非常之举。自19日凌晨开始禁止对欧元区国债、欧元区信用违约掉期(CDS)和德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0家金融企业股票的“裸卖空”操作。该禁令有效期至2011年3月31日。所谓“裸卖空”指的是投资人卖出自己并不持有甚至尚未借入的股票或债券,这一操作被认为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成为此次债务危机的一大“推手”。

  德国此举让许多将英美自由竞争金融模式奉为圭臬的分析人士大跌眼镜。但德国此举并非一时冲动,德国长期以来一直呼吁加强金融监管,而严厉打击投机也是其金融监管的一贯思路。欧元危机当前,德国对投机者再次“亮剑”,正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首先,德国的禁令试图对投机者进行“精确打击”,常规的卖空交易,如事先借入资产,或保证可以借到资产,仍可以进行卖空操作。因此禁令并不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其次,德国政府对投机者“亮剑”的时机选择在7500亿欧元救助方案出台后,减少了打击行动的后顾之忧。

  再次,20日德国政府召集的全球监管会议将在柏林召开,德国在此之前出台针对“裸卖空”的禁令,显示了德国推行新监管模式的决心,也将借机寻求对“德国式监管”更广泛的支持。

  德国此举得到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的支持。他说,欧盟委员会当天已要求欧洲证券管理委员会“立即实施评估”,评估其他欧洲国家出台类似政策的可能性。

  德“先斩后奏”惹不满

  虽然德国此举有着自己的通盘考虑,但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还是引起了其他欧盟国家的不满。

  法国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就颇有微词。她说:“在我看来,一个成员国采取这种措施前,至少应该向其他相关成员国征询意见。所以,我们不考虑采取同样做法。”

  拉加德说,已要求欧洲证券管理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德国的做法可能带来的影响。她担心“裸卖空”禁令将会减少国债市场上的流动性,这对普遍财政吃紧的欧元区国家来说是不利的。

  英国渣打银行外汇交易策略分析师史蒂文·巴罗警告说,如果市场无法通过卖空欧元区国家国债或信用违约掉期来宣泄焦虑情绪,那么就只有抛售欧元。

  据悉,目前英国、芬兰、瑞典、比利时、荷兰等国同样不准备效仿德国。

  欧盟负责内部市场与服务的委员米歇尔·巴尼耶认为,欧盟成员国应该协同行动才能加强这一措施的效果。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赫尔曼·范龙佩说,欧盟国家财政部长21日将讨论德国的政策。

  德国默克—芬克公司分析师康拉德·贝克尔说,德国这项措施实际上仅有象征意义,因为这类交易主要集中发生在英国。而英国金融管理局已宣布,禁令对德国金融机构驻英国分支不适用。

  禁令未能安抚市场情绪

  受德国禁止“裸卖空”消息打压,欧洲三大股市19日大幅下挫,跌幅均接近3%。在外汇市场上,18日当天欧元对美元汇率跌至四年来新低,19日小幅反弹,欧元对美元汇率报1比1.2387。

  分析人士认为,德国突然宣布禁止“裸卖空”未必能起到安抚市场的效果,反而徒增市场紧张情绪,容易让投资者觉得危机可能比想像的还要严重。同时,德国单方面采取行动更令外界对欧盟能否团结应对危机产生怀疑。路透社就评论说,德国这样做有损欧盟国家加强协调和政治团结的努力,恶化了自身与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的关系,加剧了市场动荡。

  在应对希腊债务危机过程中,欧元区国家经过数月“内耗”才达成1100亿欧元救助机制,欧盟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因此被认为是加剧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底德国的做法是在拯救欧元,还是会加重欧元危局,市场将给出一个答案。(尚军 郇公弟)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