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统一货币,欧元没有可参照的样本,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此次希腊债务危机,使欧元的弱点暴露无遗。其根本原因在于欧元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即“同一央行,不同的财政”;“同一欧元,不同的国债”。
危机暴露先天缺陷
欧元诞生的逻辑在于通过使用地区规模效应,维护区内汇率稳定,降低区内经济发展成本。欧元现钞流通后,欧元的规模效应得到国际认可,欧元资产广为各国,特别是新兴国和产油国所选择,形成了欧元强势。
据IMF统计,到2007年底,世界外汇储备中的欧元比例接近30%。尤其是,在欧盟扩大和欧元区扩张的过程中,积极备选的中东欧各国的欧元储备率更是高达80%以上。甚至,在石油涨价的背景下,部分产油国,乃至消费国主张用欧元结算石油交易。日本等重视外汇平衡操作的国家,也积极将欧元和欧元区核心国的国债视为平衡对美元升值风险的有力工具,从而实现了非政府干预型的对美元汇率震幅缩小。
但金融危机后,欧元泡沫率先崩溃。 2008年底,欧元对日元一度贬值到1欧元兑103日元台阶,贬值幅度约达40%。而在迪拜债务危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下,欧元信用再度受到怀疑,“区域规模效应”并未能给欧元提供“价值保证”。
而在欧盟内部,以希腊为代表的南欧国家,与欧盟其他国家有着极大的发展差异。但欧盟制定了《成长与稳定协定》,规定加入欧元的各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必须低于3%的底线。虽然其目的在于确保各国的国债具有欧元的担保功能,维护欧元的价值稳定,但却忽视了欧盟中欠发达国家的财政弱势,为今天的主权债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分析人士认为,希腊危机揭示了欧元区的治理危机:拥有一个共同的欧洲中央银行却没有统一财政部的欧元区,只是个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央行可以提供流动性,但要解决偿债危机,还要靠财政部。因此,如何有效监督并约束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行为,已成为一项重要挑战。此次危机也暴露了欧盟决策效率的低下,面对市场局势的瞬息万变,各成员国之间的磋商却费时费力。
欧元区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实验,建立了欧盟内部的统一市场,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波动,但也隐含了一些成员国实行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的道德风险。现在,如何处理希腊危机是欧盟面临的重大考验,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欧元区的未来走向。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
希腊债务危机当中暴露出来的金融市场投机问题,再次证明中国有关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
这期间,评级机构接连下调主权国家评级,国际金融炒家也借机对市场进行炒作,已经使各国意识到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此前,欧盟已经提出了要建立欧洲自己的主权评级机构的设想。
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的是,从国际金融危机到目前的欧洲债务危机,都显现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和财政政策隐含着严重问题。欧洲主要经济体目前的财政赤字比率都已经大大高于欧盟原来3%的要求。有分析人士认为,希腊危机只是一个警讯,美国可能离步希腊后尘仍有很长距离,但发达国家(债务)一直处于自身能力之外,现在是该还账的时候了。
欧洲债务危机看似遥远,但由于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曾经“隔岸观火”的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投资者也在危机恶化过程中蒙受损失。在美国资本市场上,上市融资明显受到冲击,一些试图在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纷纷推迟或者调整了上市计划。
事实上,在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触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尽管仍有学者争论“救”与“不救”的问题,但欧美政府对于救助希腊问题已经没有更多选择。让希腊政府“破产”,欧洲很可能重蹈美国当时的覆辙,这个代价没有哪个政府愿意接受。(李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