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欺诈门”漩涡:世界金融格局演变或将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高盛“欺诈门”漩涡:世界金融格局演变或将至
2010年04月26日 11:09 来源:《瞭望》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华盛顿与华尔街之间的这场博弈,将预示着一场牵动美国乃至世界金融格局演变的到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刘洪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4月16日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托尔雷在一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上涉嫌欺诈投资者,造成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

  高盛“欺诈门”事件在全球被密切关注和高度聚焦,不仅因为高盛在华尔街的地位和影响,更因为这一事件显然还事关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监管改革。

  目前,高盛“欺诈门”究竟是华盛顿对华尔街真正改革的开始,抑或只是一种姿态性的敲打,还需要时间来作出判断。但有一点或许是肯定的,华盛顿与华尔街两者间的这出戏,将预示着一场牵动美国乃至世界金融格局演变的到来。

  华尔街地震

  在金融危机接近尾声时,高盛“欺诈门”为华尔街带来了又一场不小的地震。

  16日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高盛股票价格下跌超过12%,账面损失达120亿美元,创去年1月以来最大日跌幅。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盘时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超过125点。受此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证交会当天还表示,将会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在有关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方面的运作方式。美国证交会主席夏皮罗21日表示,将审查19家大型银行的会计问题。

  有报道指出,涉嫌与高盛类似行为的还有已被美国银行收购的前投资银行美林。不少专业人士指出,高盛欺诈案不过是华尔街的“冰山一角”。

  根据美国证交会长达22页的起诉状,高盛集团接受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的委托,于2007年设计并出售了一种名为“算盘2007-AC1”的金融衍生品,这是一种基于次贷证券表现的抵押债务的债券(CDO)。

  起诉状称,高盛在出售该产品时向投资者隐瞒了保尔森公司参与该产品设计,并做空这一产品的“关键性信息”。这意味着购买该产品并押宝该产品能升值的对手方,基本都处于只赔不赚的金融陷阱。

  2007年,随着美国房市泡沫急剧破裂,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被评级机构降级的CDO大幅贬值,保尔森公司为此赚取暴利达10亿美元,高盛也从保尔森公司获得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酬劳。但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相应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

  证交会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萨米评论说,这种产品是新的且很复杂,但其中的骗术和利益冲突并不新鲜。

  证交会表示,高盛和托尔雷触犯了美国证券法,将谋求向高盛及托尔雷施加剥夺非法获利、罚款等处罚。

  由于在这笔交易中,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亏损8.41亿美元,德国的产业投资银行亏损1.5亿美元。因此,英国和德国随后都表示,将对高盛涉嫌欺诈展开调查。

  英国金融服务局20日发表正式声明,宣布开始对高盛的正式法律调查。这样的做法以往是很罕见的。

  自金融危机以来,滥发金融衍生品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就一直受到指责,更有不少舆论直指它们是危机元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红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对高盛这一华尔街金融“台柱”的调查,显示了奥巴马政府在金融改革上的决心,是推进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

  《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如果美国证交会的诉讼得到法庭支持,将从政治层面推进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还可能使政界人士和监管者去关注困扰着金融体系的核心冲突。

  刘军红还指出,美国同时也是想向国际社会作出一个负责任的姿态。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于4月23日在华盛顿举行,这是6月底多伦多G20峰会前的一次重要准备会议,高盛事件和加强金融监管改革成为会议焦点话题。

  刘军红认为,危机后,奥巴马的改革在全球范围内是最激进完整的,推行能力也是最强的,从医疗改革、核安全峰会、出口倍增计划、智能电网以及金融监管改革等行动看,奥巴马改革方案设计完整,论证科学,眼光长远。尤其是金融改革,背后的关键问题是捍卫美元体制。

  分歧与阻力

  尽管白宫否认了证交会的行动是出于政府授意,但在参议院即将表决金融监管方案的关口,证交会对华尔街重拳出击,显然并非打击内幕交易那么单纯。

  一方面,在国会中期选举在即的特殊氛围下,对民众痛恨的华尔街重拳出击,对美国政府来说显然这是加分而不会是减分。另一方面,此举有助于打击华尔街的气焰,推动目前陷入僵局的金融监管改革,重塑美国金融监管体系。

  奥巴马的医改计划刚刚获得通过,这也使得他有更多精力来推进金融监管法案。就在上周末,奥巴马在每周广播讲话中表示,正在国会推进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将终结对金融机构的救助,转而向华尔街问责。

  目前,金融监管改革提案正在作最后修改,奥巴马多次敦促立法者:金融监管改革应在数周内完成。

  高盛事件曝光后,奥巴马又表示,如果国会将要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不包含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内容,他将行使否决权。

  华盛顿政府官员及民主党也随之加强推销金融改革。民主党人打算本周在参议院就金融改革法案展开讨论,总统奥巴马周四将到华尔街演说,为金融改革造势。

  按照拟议中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华尔街企业的规模和营业范围将受到限制,金融衍生品和对冲基金也会受到限制,此外他们还将面临高达9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责任费”。如果该方案得到通过,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将出现大萧条以来最大变革,华尔街的一些投机行为将得到遏制。

  从美国监管机构目前的表现看,它确实有意亡羊补牢,希望能采取一些行动,揭开市场黑幕、揪出危机黑手,给社会一个交代。

  但问题是,在华尔街与华盛顿是利益共同体的政经架构下,这种“打老虎”行动能推进到何种地步,却着实值得怀疑,至少从司法部对此案的迟疑态度就可见一斑。只有司法部才有权提起刑事诉讼,而证券交易委员会没有这种权力,它只能提起民事诉讼。

  此外,据报道,美国证交会内部也存有分歧。在美国证交会决定起诉高盛的高层表决中,5名成员中,该会主席夏皮罗与两名民主党成员支持诉讼,另两名共和党成员则持反对态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对本刊记者指出,华尔街对华盛顿影响非常深,事实上两者就像一个连接在一起的“旋转门”,因此奥巴马政府此举更多还是一种姿态,是想在中期选举临近时给选民一个交代。

  他认为,华尔街势力极大,尤其对于共和党人影响极深,因此虽然舆论都相信华尔街是危机“纵火犯”,但奥巴马政府最后能否落下铡刀,还要看双方的博弈。

  确实,奥巴马拥有行政权力,但华尔街也有制约力量。他们的头等武器就是金钱;它们的盟友,就是华盛顿的各种反奥巴马力量。

  高盛集团是美国仅次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第二大企业献金捐款者。奥巴马当年就从高盛筹集到近百万美元竞选资金。

  据报道,就在证交会起诉高盛的同一天,仍有41位共和党参议员对民主党的银行业监管法案表示反对。如果共和党议员继续保持统一立场,则可能会使民主党难以获得该法案顺利通过所需的60票赞成票。

  此外,据外电消息,共和党人日前还开始调查白宫有否与监管机构合谋,以控告高盛为借口,继而协助总统奥巴马推行金融改革政策。

  各方预计,高盛事件很大可能会以和解终结。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就指出,高盛乃美国核心竞争力所在,其人脉遍布政坛及商界各个角落,不会像丰田那样被美国政府追打,最终可能炒人罚款了事。

  这件事怎么博弈,会博弈到什么程度,将会是一场好戏,江涌评论说。

  鲁莽和贪婪

  受“欺诈门”困扰的高盛4月20日发布了其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第一季净利激增91%,达32.9亿美元,但亮丽的成绩单并不能成为其遮羞布。

  英国第三大政党自由民主党的领袖克莱格表示,对高盛的指控“提醒我们,鲁莽和贪婪让整个银行业颜面扫地。”

  克莱格还表示,在高盛面临的欺诈指控得到妥当调查前,现在应当暂停高盛作为政府顾问之一的职能。德国自由民主党议员沙夫勒也对德国媒体表示,应当让我们同高盛的业务关系暂停,直到这些指控得到澄清。沙夫勒的办公室证实了他说的这些话。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高盛集团面临着失去一群重要客户的危险,这群客户就是欧美各国的政府。长期以来,高盛都是欧洲各国政策制定者最重要的财务顾问之一。

  其实,在更早前的希腊债务危机中,高盛扮演的角色是否光彩就已受到众多质疑。2月2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参加国会听证会时称,正在对高盛以及其他公司在为希腊政府衍生品交易安排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

  江涌认为,高盛丑闻和官司不断,这足以提醒我们要对这些在中国渗透很广并牟取暴利的外国金融大机构保持警惕。

  这位畅销书《猎杀“中国龙”?中国经济安全透视》的作者指出,从次贷危机来看,美国政府必须出面用纳税人的钱解救那些“大而不能倒”的机构,而在事后调查危机根源时又受到重重阻力。这提醒我们要注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让大机构绑架国家和政府,不能让集团和企业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也不能让他们操控舆论。

  巧合的是,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也是在4月16日正式上市交易。国内《证券日报》撰文指出,美国证交会同一天的举动为刚刚羽翼丰满的中国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进入期指时代的中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更大挑战,首先是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

  文章说,高盛事件最大的借鉴意义在于如何加强制度构建,规范机构个体行为,使之成为整个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的一个步骤。

  刘军红也对本刊记者表示,高盛事件再一次启示我们,在发展金融市场时,市场规则一定要清楚,各方面的法律要明确和完善。□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