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深陷“欺诈门” 金融衍生品面临变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高盛深陷“欺诈门” 金融衍生品面临变革
2010年04月19日 08:05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华尔街元气大伤,高盛在那场金融“浩劫”中幸运脱逃,但近日一则对于高盛的指控,使得整个华尔街再次面临黑暗,如被冰岛火山灰笼罩一般,几乎所有风险资产价格均大跌,资金流回美元、国债市场。

  上周五美国证券委员会(SEC)指控称高盛涉嫌证券欺诈,导致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但随后高盛发表声明称,SEC采取的行动仅与单独的一桩交易有关,而大量的确凿资料表明这些指控在法律和事实上都没有依据。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高盛指控属实的话,会对华尔街造成震荡,高盛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处罚,“如果其他投行也存在这个问题,那么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最可怕的。”

  高盛面临欺诈指控

  奥巴马欲“杀一儆百”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4月16日将高盛集团诉上法庭,指控该集团及其一位副总裁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欺诈投资者,在一项与次贷有关的金融产品的重要事实问题上向投资者提供虚假陈述或加以隐瞒,投资者因此遭受的损失可能超过10亿美元。高盛集团当天回应称,上述指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完全没有依据”。

  美国证交会指控称,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种基于住宅次贷证券表现的抵押债务债券(CDO),高盛没有向投资者透露该CDO的重要信息,特别是未向投资者披露美国大型对冲基金公司——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

  美国证交会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萨米认为:“这种产品是新的且很复杂,但其中的骗术和利益冲突并不新鲜。”他指出,高盛的错误就是一方面允许一客户做空该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向其他投资者承诺该产品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的。

  受上述指控冲击,当日高盛股价跌幅到当日中午12时已超过10%。对于上述指控,高盛集团回应称,证交会对该公司的欺诈指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完全没有依据”,该集团将“强力抗辩”。

  起诉高盛颇有些“杀一儆百”的意味,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称,如果国会不出台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美国经济注定会遭遇新的经济危机。一旦高盛与证交会对簿公堂,将是自1980年代“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内幕交易案以来,华尔街与监管部门的最大冲突。

  郭田勇教授认为,如果华尔街其他中小投行也存在和高盛类似的事件,那么产生的连锁反应会使得华尔街再次陷入恐慌。

  金融衍生品革命迫在眉睫

  国内某大型投行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是时候规范一下金融衍生品了。

  郭田勇教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盛到底有没有在这个CDO这个衍生品中做了手脚,我们不得而知,但既然SEC提出了指控,想必不是空虚来风。”

  郭田勇教授还表示,在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是爆发危机一个原因,CDO和CDS等金融衍生产品是将一些次级抵押贷款重组后重新打包,然后再销售给不同层次的投资者,“在CDO的设计中我们承认其专业性,但这种打包设计以后,存在信息不对称,这项产品由于其专业性很强,只有高盛这样的顶级投行才能做,而购买方并不了解操作的背后存在风险,假如说没有对风险进行及时提示的话,就会出现有意或无意使得买家蒙受损失的情况。”

  一方面金融创新包括金融衍生品的运用对于金融业发展确有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在复杂金融产品的创新中,由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程度很高,这些产品容易被操纵,但大多数投资者对此并不了解。

  “如果既鼓励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又纳入到金融框架内,提高信息透明度,权且不管高盛是否被冤屈,都是一个启示。”郭田勇教授如此表示。

  股神巴菲特一日蒸发十亿美元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前已知道会被检控,但一直隐瞒。“股神”巴菲特在金融海啸期间注资高盛,力挺该行“稳健诚信”,但16日的指控犹如甩向他的一个的大耳光,令其账面损失10.2亿美元。

  除了打击商誉,案件也可能引起投资者及客户不满。据报高盛去年中已接获当局“韦尔斯通知”,称将调查该金融产品,但一直没有公开案情资料。

  案件消息前日传出后,高盛股价收市急挫12.8%,市值蒸发120亿美元。巴菲特前年入股高盛,获得每股认购价115美元的认股证,但受股价急挫拖累,他的认股证市值仅剩19.9亿美元。

  不过,对“股神”来说,赔钱事小,名声受损事大。据悉,巴郡公司下月初将召开股东大会,届时总裁巴菲特如何解释,相信是市场焦点。(胡潇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