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份希腊爆出债务危机以来,欧元汇率已经受到严重打击。在去年12月初欧元兑美元汇率曾经再度突破1比1.50的历史高位,但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欧元汇率急转直下,两个多月来降幅约为10%。截至目前,希腊政府降低赤字的措施尚未取得各方的信赖,欧元还在继续经受冲击。很多人开始担心,希腊债务危机已开始演变成欧元的危机。
外部援助路非坦途
希腊债务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希腊政府自身的事情,这已经关系到欧元的稳定。而希腊政府也公开质疑,近期市场的过度反应可能是由于针对希腊国债和欧元的恶意投机造成的。
做最坏的打算,如果投资者无法信赖希腊政府新方案,或者借债成本过于高昂,希腊政府将不得不考虑接受外部援助。可能的援助方包括了欧洲央行、欧盟、欧元区成员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但这四条道路并非坦途,各有各的难点。
如果欧洲央行施救希腊政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不救助”条款,它明确禁止欧洲央行救助某一个成员国。虽然“特事特办”寻找变通方案并非不可能,但截至目前,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仍然态度强硬,称希腊必须为自己松弛的财政政策负责。欧洲央行对希腊采取特殊对待的希望都相当渺茫。
相比之下,希腊从欧盟获得援助的可能性更大。救助方法可以是欧盟承诺回购希腊债券,或者直接购买希腊国债。在去年年初,欧盟就凭借自身信用在债券市场发行500亿欧元债券用于救助匈牙利等国家。但此前的救助仅限于欧元区外的成员。如果欧盟发债救助希腊,就意味着英国、瑞典等一直拒绝接受欧元的国家,如今却要为维护欧元信用承担债券偿还担保等法律责任,这在欧盟内需要协调。此外,如何监督希腊使用援助资金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三条路是欧元区成员国单独对希腊直接施救,这在当前的欧盟法律框架内并没有被明确禁止。比如德国等信用较好的国家以低成本发行债券,然后提供过桥贷款给希腊帮助其度过危机。但是,这对于援助国来说将面临政治问题,如何说服各自的选民为外人的“奢侈浪费”埋单难度很大。另外,资金的使用监督同样是个问题,希腊早在1985年就有过挥霍救助资金的前科,而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逐笔汇报预算使用更面临主权难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德国施救希腊,严密的监督可能会唤起希腊人二战时期的记忆阴影。
第四条道路便是希腊接受IMF的援助。这不仅仅从经济上而言成本最低,IMF也有足够的经验和机制来监督援助资金的使用,这正是欧盟或者某一成员国援助所缺乏的。在上世纪90年代,墨西哥财政危机就是由于监督问题选择了IMF援助。但对于希腊的状况而言,致命的问题是“面子”。希腊政府、欧洲央行、欧盟都从心理上都无法接受沦入外部援助的境地,这对欧元信用的打击也不可估量。
除了自救和被救之外,最后一种可能便是不救——希腊政府破产、债务违约或者至少暂时冻结贷款偿还。这是不是断然不可能呢?虽然欧盟高层一再坚称,“在欧元区是不存在违约的”;但已有分析人士指出,没有违约机制的市场是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欧盟所做的不仅是防止违约,还需要有可行机制来处理违约。
经济结构须调整
很多人目前担心,欧元区的真正危机还没有到来。从数据上看,在欧元区内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重名列前茅的国家分别是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赤字占GDP比重都在8%以上。另外,虽然意大利的赤字占比仅为5%左右,但总体债务却占到了该国GDP的115%。
所谓危机,并不是单指债务总量,更在于政府未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已遭到了外界质疑。欧元区这几个国家进入危机“黑名单”,正是由于它们经济、社会结构存在的固有问题,影响了投资者对其债务偿还的信心。这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有多大,也就决定了债务危机的水有多深。
继爱尔兰和希腊之后,葡萄牙很可能成为欧元区第三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原因之一就是相比于意大利、西班牙债券市场,葡萄牙国债规模要小得多,更容易受到市场投机者的冲击。而在经济结构方面,由于葡萄牙僵化的薪酬机制,导致经济萎缩与薪酬上涨并存,劳动生产率低下。自2月初以来,葡萄牙的国债收益率已经在逐步攀高,危机征兆日显。
西班牙也被认为处在危险的边缘,最大的理由便是西班牙“集众病于一身”。与爱尔兰一样,房地产泡沫破灭,民众背负沉重房贷几无消费能力;与葡萄牙一样薪酬机制僵化,跨行业、跨地区复杂的集中式薪酬谈判机制,让企业无权给员工减薪;与意大利一样面临熟练工人短缺,大量的临时工又成为首先被裁员的对象。
相比之下,意大利的状况要稍好一些。这首先要得益于意大利是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高度的流动性使得债券价格操纵并不容易。但意大利的经济结构问题也并没有好于其他南欧近邻。长久以来的临时工制度让企业怠于培训,熟练工人短缺;产业竞争力丧失。
由于欧元区缺乏统一的中央机构来控制各国预算,各成员国赤字不能超过GDP3%就成为各国财政唯一的约束,也是欧元信用最大的基石。如今这一限制几乎陷于崩溃,外部的援助并非治本之策,根本上还要各国自身加大力度采取深度的经济、社会结构调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