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求解“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迷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达沃斯求解“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迷局
2010年01月28日 07:0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球经济是否已经走向复苏?增长引擎何在,风险又有哪些?国际社会为此将承担怎样的“2010使命”?为了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自27日起全球2500多名政经各界领袖将再次聚首达沃斯,共同破解“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大局,并随之发挥决策者的力量引导世界经济向前行。

  “新常态”成为达沃斯关键词

  在经历了痛苦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后,人们都在渴望稳定,全球经济恢复危机前“正常”状态。但从今年达沃斯论坛讨论的主题来看,世界领袖们警告世人,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回到危机前的状态了,世界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新常态”(NewNormal)这一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莫哈默德·埃里安提出的概念,成为了今年达沃斯论坛的关键词,27日论坛开局第一场专题研讨会主题就是“什么是全球增长的‘新常态’?”随后几天里多场专门讨论“新常态”,而更多细节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新常态”议题展开。

  在金融领域,“危机后”时代金融体系不可能仅仅是回归到危机之前,“新常态”的金融体系代表着更低的金融杠杆与更多的政府干预相结合。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Spence)所说,“我们将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金融系统,它的新常态将是被严格的监管,资本需求会很高,银行系统会更有效。这就是危机后金融系统的新常态。”

  在商业领域,危机后企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全球企业需要学会尽快适应。危机后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企业需要冲破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迷雾,思考在危机过去“新常态”中企业的定位。本次论坛上就专门安排了“谁是新的消费者?”“重设消费模式”“重新界定营销方向”等专题研讨会,全球商业领袖将共同探讨危机后的新的市场战略制定。

  在宏观经济方面,“新常态”被西方媒体形容为危机后经济增长可能不会快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经济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美国媒体称,大多数美国人都在慢慢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常态”。白宫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则表示,他并不认为美国经济会出现这种“新常态”,实现快速增长仍然是可能的。

  经济复苏议题密集

  在“新常态”理念的引导下,今年达沃斯论坛将全面探讨危机后各个经济领域复苏和发展新模式。在本届论坛225场研讨会中,一半以上是经济复苏议题,从宏观经济增长,到不同行业和地区复苏步伐,再到微观企业治理等无所不包。

  当前全球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持续复苏的“大阳线”,无疑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本届论坛上设置了“金融危机的后果和教训”“重建长期经济增长”“让可持续增长成为主流”等研讨会,引导各国决策者共商持续复苏良方。同时,不少议题的设置也不乏忧患之思,如“2010年二次衰退?”“下一场全球危机”“泡沫的风险”等。

  危机后不同行业的复苏步伐也不尽相同,本届论坛中设立数十场专业研讨会商讨不同行业的复苏之路。这不仅包括了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发展同样备受关注,“信息时代与人类行为”“走向低碳繁荣”等研讨会相信将成为未来产业领袖的头脑风暴。

  全球不同地区的复苏路径也不尽相同,在危机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不同增长潜力也受到达沃斯论坛的关注。论坛不仅设置了“美国经济展望“反思欧元区“日本转型之路”等议题,还有更多研讨会专门讨论不同发展中地区的复苏道路,如“重设中国增长的国际分量”“印度能否满足世界期望?”等等,全面研讨新兴市场崛起之路。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判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决策中,数千名企业高管还将在达沃斯探讨新形式下的企业战略制定。比如“危机后世公司治理新模式“细枝末节的创新”“重建对商业领袖的信任”等专题研讨会,加之各类营销策略等研讨会等,将为全球商界具体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指导。

  国际经济格局新博弈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也正面临“再集团化”趋势。新兴经济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主要动力,欧美经济潜力在减弱,全球主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正在发生变化。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GDP增长分别为1.8%和5.2%,相差悬殊。在国际事务中“八国集团”的影响力正在向“二十国集团”转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正在积极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也首次为“基础四国”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分别设立的专门议题进行讨论。

  在这样一个变化调整、破旧立新的时代,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和重新建设是必须的。人们需要通过重新思考来形成新共识,通过重新设计来谋划新目标,通过重新建设来构造新现实。2010年初的达沃斯论坛,或许将成为一个新起点。(记者郇公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