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复苏走势不容怀疑 但面临三大难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欧盟经济复苏走势不容怀疑 但面临三大难题
2009年11月16日 07: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了0.4%,欧盟经济增长了0.2%,双双摆脱了衰退。各种迹象均显示,欧洲经济正在冲破黑暗蹒跚前行。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欧盟和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一道同步行动,采取断然措施全力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力图避免欧洲经济跌入更严重的衰退。首先是放宽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从去年10月份开始,欧洲央行7次降息,将主导利率降至1%这一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并保持至今不变。为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欧洲央行还从今年6月份开始实施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向货币市场供应600亿欧元。另外,在去年年底华盛顿G20金融峰会后不久,欧盟随即就总额2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达成一致并付诸实施。在这一计划下,许多欧盟国家也纷纷推出各自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这对减缓欧洲经济下滑速度和推动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欧盟还采取各类金融救援措施救助存在严重困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防止金融机构破产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乃至社会造成新的冲击和震荡。

  在一系列力度强大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欧盟经济成功地避免了更加严重的衰退,金融市场也趋于稳定。在经历了今年第一季度最困难的时期之后,欧盟总体经济于第二季度初步走出“黑暗”期并出现了即将开始复苏的曙光。尽管欧元区和欧盟经济仍同时出现了轻微下跌,但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元区最主要经济体均实现了增长从而摆脱了衰退。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出现正增长的可能性很大。只有英国经济到第三季度为止连续6个季度呈负增长。不过,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最新的预测显示,英国经济不久也将走上复苏之路。因此,从总体上看,欧洲经济已经成功避免了更严重的衰退并即将走向复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大难题或阻碍复苏步伐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欧洲经济已经或即将踏上的复苏道路肯定将是坎坷不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此次经济危机对欧盟经济的打击和对金融市场的破坏极其严重,积重难返。因此复苏道路上的不确定因素或者说是危险也很多。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使经济复苏发生逆转,出现人们经常谈论到的“双底形”(W形)衰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公布的最近经济展望报告对欧盟经济复苏面临的困难作了详细的分析。报告在肯定欧盟经济已经出现诸多向好迹象的同时,也指出了制约欧洲经济复苏步伐的几大难题。

  首先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欧洲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因此短期内很难完全恢复其对经济增长所应该起到的“中介”功能。比较长期的信贷紧缩条件将遏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增长,从而迟滞经济复苏的步伐。

  二是居高难下的失业率将限制个人消费的较快增长。9月份,欧元区和欧盟的失业率分别高达9.7%和9.2%,为近10年来新高。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失业率仍将继续攀升,近期内有可能突破10%。这是欧洲经济复苏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三是如何采取“退出”措施战略孕育着很大风险。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步调相对一致地采取巨额经济刺激措施,一方面对经济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同时也对经济的长期前景包括财政赤字激增和通货膨胀上升埋下了风险。因此迟早都要实施“退出战略”。不少分析人士表示,实施退出战略的时机十分重要,必须“准确无误”。因为如果行动早了,脆弱的经济很容易再度恶化继续陷入衰退;而如果动作过晚,金融市场就会利用宽松的借贷条件和巨额流动性,导致借贷和债务急剧增加,从而为通胀大幅上升埋下祸根。最近在苏格兰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决定在经济复苏稳定出现之前继续保持刺激力度,就表明当前实施“退出战略”的时机尚未成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欧洲经济复苏步伐将是缓慢的,今年欧元区将出现4.2%的负增长;欧洲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和英国今年将分别出现5.3%、2.4%和4.4%的负增长;明年欧元区和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仅为0.3%和0.9%。

  可以肯定,欧洲经济冲破黑暗后的复苏之路将任重道远,荆棘丛生。(王振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