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的议息结果终于让市场松了口气。北京时间10月8日晚间,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央行)分别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于1%和0.5%不变。在购买资产方面,英格兰银行表示保持买进债券的数量不变。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国情的差异,各国未来利率走势和退出机制将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全球低利率格局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澳大利亚央行6日出人意料加息25个基点之后,市场一度担忧刺激经济的全球宽松政策是否会就此转向,因而8日欧洲两大央行的议息会议备受关注。但会后公布的结果给了那些预计全球宽松货币政策仍将持续的市场人士一颗“定心丸”。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欧元区经济正在显示出稳定的迹象,但是预计经济复苏将是“不平均的”。他说,有关经济前景的风险处于稳定状态,预计通胀将在未来数月重回正值区间,但是通胀预期保持“稳固”范围之内。特里谢认为,当前的利率水平是“恰当的”。
在一系列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扶持之下,近来全球经济好转迹象增多,但复苏势头依然疲弱。在9月下旬的G20匹兹堡峰会上,与会领导人一致表示,在经济复苏得到明显巩固之前,各国将继续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匹兹堡峰会公报出笼才短短10天,G20成员国之一的澳大利亚就率先加息至3.25%,为其2008年3月以来首次上调利率。分析人士称,尽管早在8月以色列央行已率先加息25个基点,成为今年以来全球首个加息的国家;但相比而言,澳央行此次加息却更有深意,其原因有二:G20成员国中首个加息举动或对其他成员带来示范效应;澳央行加息举动明显具有应对资产价格大涨的目的,这说明全球经济疲弱复苏暗含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隐患。
在澳大利亚此次加息是否“值得”的问题上,一些分析师持保留看法。数据显示,澳大利亚通胀率目前仍然只有1.5%,远远低于央行2%至3%的目标,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期,尽管澳大利亚可能是2009年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将实现增长的经济体之一,但0.7%的预期经济增幅仍低于潜在增长水平。此外,澳大利亚失业率仍在不断上升。有经济学家表示,在通胀水平不高而经济仍未完全稳定复苏之时,过早地实施退出机制可能会对早期复苏带来巨大压力。因为大部分主要经济体至少要等到2010年下半年才会开始加息,而提前加息的国家面临本币走强的风险:2009年以来澳元兑美元已上涨23%,加息后澳元又进一步走高,这可能会带来扼杀经济复苏的风险。
“澳大利亚的突然加息举动可能会对那些情况与之类似国家作出加息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未来几个月中,包括挪威、韩国、印度和捷克等在内的一些国家央行都存在着加息的可能。不过,从目前已加息的以色列和澳大利亚来看,其仍然采用小幅加息的措施,这显示出其依然对经济复苏前景持谨慎态度,所以这次加息并非意味着全球其他各大央行将转入加息轨道。
与澳大利亚不同的是,欧美国家依然身处金融危机的“震中”,所受冲击要严重得多,这就注定其在实施退出机制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加上通胀率处于较低水平,这也为其实施经济刺激措施带来一定的政策空间。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在第三季度出现增长,从而结束长达连续5个季度的衰退,但是欧洲央行官员反复表示,欧元区经济复苏将是缓慢和不稳定的。据预计,欧元区经济今年将下滑4.1%,明年预计增长0.2%;2009年通胀将在0.4%左右,2010年将为1.2%,大大低于其“接近、但是低于2.0%”的中期政策目标范围。因此,欧洲央行并没有打算快速撤回任何经济刺激计划。
有观点认为,欧元汇率大幅上扬对经济复苏带来的威胁,也成为欧洲央行货币政策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自2月以来,欧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的累计涨幅达到近8%,其中大部分涨幅均源自上个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预测,欧洲央行至少会在2010年保持极具适应性的货币政策。
与欧元区经济类似,尽管英国经济开始显露更多积极迹象,但英国在实施退出机制的问题上同样需要三思而后行。在英国央行是否会继续扩大其购买债券规模的问题上,经济学家依然看法分歧。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波伊尔表示,到11月议息会议上英国央行将不得不作出判断,最近的复苏迹象是经济持续复苏的早期迹象,还是一个虚假的复苏,后者将迫使其采取更进一步的经济刺激手段。
经济人士表示,在全球经济处于触底恢复阶段,各国政府采取经济刺激措施或紧缩货币政策,应视各国经济需求而定,不可一概而论。考虑到欧美失业率仍然处在历史高位,消费者支出依然步履蹒跚,尽管经济数据有所改善,但复苏前景依然脆弱。尤其是欧美国家普遍还存在财政赤字大幅上扬的难题,这无疑会令其经济刺激面临窘境,为全球经济前景带来不确定性。欧盟委员会7日警告德国等9个欧盟成员国今年财政赤字将大幅超过欧盟允许的上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蒂格利兹日前表示,他担心的不是2010年,而是2011年,因为政府的刺激政策恐难以为继。他认为,政府债务日增,刺激方案恐无法持续下去,经济将会有二度衰退的风险。 (莫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