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澳大利亚加息属个案 欧洲不会退出刺激政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澳大利亚加息属个案 欧洲不会退出刺激政策
2009年10月09日 09:16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澳大利亚央行6日决定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从3%提高至3.25%。这是19个月来澳大利亚央行第一次上调利率,澳也成为二十国集团成员中第一个上调利率的国家。一如外界普遍预期,8日,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均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历史最低水平。对此,专家表示,各国央行根据各自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而采取相应的政策,不足为奇。在经济复苏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不会跟随澳大利亚作出政策调整。  

  澳大利亚“点刹车”引关注

  在宣布加息后,澳央行行长史蒂文斯说,澳大利亚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情况好于预期,通胀接近目标水平,经济萎缩的危险信号已经消失,因此,央行决定谨慎地、逐步地调整货币政策。

  澳央行的表态有一些经济数据作为支撑。澳大利亚统计局8日公布的9月份就业数据显示,该国失业率为5.7%,出现下降。此前,6—8月的失业率都在5.8%的水平。其他方面的数据也呈现出好转势头。8月份澳大利亚贸易赤字减少,零售业结束了两个月来的萎缩情况,汽车销售市场也出现了复苏迹象,9月份新车销售量好于预期。

  从这些经济指标看,澳央行的小幅加息是个正面的举动。但是,加息也引起一些担忧。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就撤除货币刺激手段为时过早,也是不必要的。日本和美国的利率目前还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作为率先加息的国家,会面临本币升值和热钱流入的压力。不仅出口会受到影响,而且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等出现泡沫。澳大利亚住房工业联合会经济学家哈雷·戴尔表示,加息可能会伤及消费者的信心,从而抑制经济复苏。他认为,尽管经济出现好转迹象,但是还不能称之为经济复苏。

  欧洲不会轻易退出刺激政策

  8日,欧元区16国的中央银行——欧洲央行决定继续维持基准利率在1%的水平。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也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5%。英格兰银行还宣布将继续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从金融机构买入总额达1750亿英镑(约合287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为市场提供资金。这表明,在确定经济已经复苏之前,欧元区和英国央行不会轻易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的预测,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中在2009年唯一能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受到东亚地区复苏拉动,澳大利亚经济复苏进程较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李向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澳大利亚央行加息是从自身经济运行状况出发采取的行动。但是,澳大利亚经济不具有代表性。目前,美国、日本、欧元区等全球三大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缓慢,预计今年第三至第四季度经济才会止跌回稳。因此,在经济复苏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三大发达经济体不太可能跟随澳大利亚作出调整。这就是我们看到这些央行采取不同政策的依据。

  专家认为加息属于个案

  关于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景学成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分别于今年4月和不久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第二次和第三次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对此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应有退出机制,但目前退出的时机还未成熟,各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澳大利亚央行决定加息,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采取的正常动作。不过,澳大利亚央行的动作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尚不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景学成认为,各国应根据各自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而采取相应的策略。目前看来,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因此,各国央行及时采取前瞻性的行动以抑制通胀预期,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必要的,但措施的选择和在力度上应以不损害当前的经济复苏态势为前提,并且刺激政策的退出不应仅限于加息一种手段。比如,美联储表示减少支持金融机构处理不良资产融资也属于政策退出的先导性行动。

  李向阳也认为,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随着全球经济好转,未来一段时期,可能有其他国家采取类似退出措施,但这属于个案。预计美日欧三大经济体要到明年上半年才会考虑是否加息。

  对于澳央行加息的举动,澳大利亚国内分析人士也认为,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澳大利亚处于风暴的外围,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澳大利亚经济并未陷入衰退。但从对全球资本市场影响力来说,澳大利亚并非一个“大块头”,因此,澳央行加息引起世界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不大。(李渊 吴成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