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攀高引忧虑 机构大幅调低原油需求预测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失业率攀高引忧虑 机构大幅调低原油需求预测
2009年07月06日 13:5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去年7月3日,国际油价创145.28美元一桶的收盘历史天价;斗转星移,今年7月3日(纽约时间)纽约8月份原油合约以65.6美元一桶报收,本周下跌5.49%,创下今年2月份以来的最大周跌幅,周线自去年11月以来第一次以三连阴报收。经济复苏缓慢致需求疲弱是原油大跌的主要原因,有分析认为年内原油仍可能创下40美元一桶的最低价。

  原油利空消息频传

  上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周五是原油创下每桶145美元的收盘价纪录一周年。但大宗商品交易员们却无心庆祝。”

  在一年前,纽约原油期价创下收盘新高,但在一周之后开始直线下跌,一直到今年2月份以后才快速反弹。但在73美元一桶时,遭遇多重利空打击,上周二开始连跌四天。消息面传来诸多利空,首先是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耗国美国失业率上升至9.5%,为里根总统第一任期以来的26年最高纪录,欧元区失业率也达到9.5%,为10年高点。失业率增加意味着经济复苏并不如预期般强劲,而且势必带来消费减少,需求下降。

  同时,油价前段时间的上涨带来欧佩克一些成员国悄悄增产。调查显示欧佩克11个受限额约束的成员国6月份产量连续第三个月增加。在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带动下,日产量较3月份增加了近30万桶,增幅达1%。欧佩克去年年底宣布的大幅减产决定目前只实现了76%,自3月份以来下降了7个百分点。

  另外,近日对全球能源需求最有发言权的国际能源署大幅下调了未来5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期。该机构表示,在2013年前,全球需求将为平均每日8790万桶,较去年12月的预测减少3.7%,较去年7月的预测减少7%。信贷评级机构穆迪上周四称,其对全球石油行业的整体预测为“负面”,因预期2010年的经济复苏会缓慢而痛苦,在存货量接近纪录高点之际,阻碍全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

  中国涨价抑制需求

  今年以来,“中国需求”一直是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不过中国却正在成为价格上涨的受害者,包括铁矿石谈判的失败和中铝并购的付之东流,油价上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隐忧。

  随着成品油价格的再次上调,中国油价已经高于美国,这成为大家议论纷纷的话题。有分析认为,国家发改委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实属罕见。在国际原油价格冲高回落的情况下仍然大幅调高油价,目的可能在于通过价格杠杆,降低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而打消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需求”的过度预期,延缓油价的上涨步伐,有利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原油储备。

  而“中国需求”也被很多专家认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即便中国需求增长,欧洲、日本和美国经济的需求萎缩也足以抵消中国的需求增长。考虑到这些主要经济体增长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很难看出需求因素将如何推高油价。所以,目前70美元可能会成为油价的重压力位。至于调整价格,市场普遍认为创新低的可能性较小;原油价格长期的底部支撑区域将在45-60美元附近。而今年的最低价仍有可能再度向40美元一桶靠近。

  关注股市和美元走向

  6月份国际股市和大宗商品走出了震荡行情,普遍有冲高筑顶回落的态势。通胀预期和经济复苏忧虑是左右金融市场的最大因素。从国际市场看,经济复苏忧虑已经逐渐占了上风,投资者趋向谨慎,因为只通过印钱的方式明显无法改变经济衰退的进程,否则日本经济就不会一直在低谷徘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如果没有实际消费需求支撑,价格将面临着调整的考验,如果价格持续虚高,那么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滞胀的危险,最终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更大的危机。

  不过,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通胀预期已经极大地拉动了房价和股市,但最近关于警惕通胀和信贷政策进行微调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而且政府也明确表态将不对有色金属收储。

  分析认为,美元走势和国际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仍会有联动效应。如果美元走强股市下跌,表明大宗商品市场在下半年二次探底的几率仍然较大。(林彦龙)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