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转换”美梦破灭 A股新一轮杀跌开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二八转换”美梦破灭 A股新一轮杀跌开始
2010年04月20日 08:4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日的市场令很多人跌碎了眼镜。虽然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已经让投资者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昨日不只是房地产股票全线重挫,基本上所有的板块都承受着严重的损失。至收盘时,上证指数狂泻150点或4.79%,创下了自去年8月底以来的单日最大下跌点数。

  现在来看,导致A股市场狂跌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房地产新政打压楼市固然是重要的内因,而高盛涉嫌欺诈事件对于外盘和商品市场的拖累也形成了牵引A股向下的强大动力。

  总体而言,机构对于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股票的判断已经基本上集体转向谨慎,对于蓝筹股的整体走势也开始没有那么乐观,并较多地认为短期而言蓝筹股还将受到负面的压力。

  三大金属期货平均跌幅近3%

  从盘面来看,房地产和金融股是最大的空头。昨日早盘这两大权重板块集体杀跌,并且带动了煤炭、有色金属、钢铁和石油等板块的集体下挫。这些蓝筹股扎堆的板块集体做空之下,指数昨日呈现出毫无支撑力度的单边下跌,午后上证指数继续下探,并几乎以当天最低的指数位收盘。

  昨日影响市场的消息有多个,而且均为重大利空。国务院周末加码遏制高房价,三套房可停贷,这也是继收紧二套房贷之后的进一步房地产调控措施,该消息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和金融股的重挫。

  “银行股和地产股的下跌是针对于房地产新政的正常反应。”深圳某基金经理如是表示,“同时,高盛的事件也对A股有间接的影响。”

  据报道,高盛在2007年初设计并销售了一款基于次级房贷抵押贷款债券的担保债权凭证(C D O ),而当时美国房市和与其相关的证券均已经开始显示出走软的迹象,而高盛未能向投资者披露该CD O的关键信息。

  目前来看,业界对于高盛事件到底会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多大的影响尚无定论,但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反应。截至记者发稿时美国三大股指均大跌了1%以上,国际商品期货的走软也导致国内期货市场的全线回落。

  昨日,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绝大部分合约都以绿盘报收,上期所的金属合约跌幅尤甚,铜铝锌三大基本金属期货合约平均跌幅接近3%,这种跌幅为最近三个月以来所仅见。

  受此影响,A股的有色金属板块也是跌幅居前,中金岭南和章源钨业近乎跌停,其他有色金属龙头股也多数跌幅超过了5%。

  还有300点下跌空间?

  如果说上周还有不少机构在憧憬着股指期货上市对于风格转换的正面影响,那么昨日血淋淋的暴跌也开始令他们对蓝筹股的前景谨慎了起来。

  最关键的话题无疑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短期内偏负面”,中金公司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其继续表示,如果说住房信贷紧缩打击的是潜在的投机性需求,房地产消费税则使得原来累积的投机性购买也会形成新的供应,从而对市场的影响会较大,因此市场短期仍需要继续消化房地产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房地产及相关板块短期仍将受压。

  “银行和地产股以及其它的如机械、有色、钢铁、煤炭、汽车等一线蓝筹带动大盘再次出现破位下跌,大盘很有可能出现一波新的下跌趋势。”在看完昨日的大盘之后,广州私募小黎飞刀感慨道,“银行股和地产股对指数的向下牵引力非常大”。

  中金公司也坦言,目前大盘股受政策打压较重,而受政策支持或者受政策影响相对较小的中小盘股持续活跃是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市场仍需要消化政策不确定性,大盘股走势在短期内仍将受压。”

  暴跌之后,市场的支撑位会在哪里?这一点,机构们语焉不详。但小黎飞刀认为,这一波可能要杀到2700点,也就是说还有300点左右的空间。

  资金会从房地产流入股市?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市场人士则按照技术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另外一种预测。“地产股的杀跌可能已经进入了尾声,2830点-2840点应该是支撑位,而第一个支撑位会在2900点。”

  实际上,券商还在谈论另外一种中期的逻辑。中金公司称,政府对地产投机需求的打压将释放出部分活跃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资金,对缓解股市资金层面的压力会略有帮助,虽然这一点很难量化。

  实际上,在2007年上半年就发生过国家打压股市,资金流往楼市使得房价加速上涨的例子。“如果我们预期房地产政策不会改变中国基本面中长期基本面的走势,那么就存在投机资金流出房地产市场、流入股市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蓝筹股的低估值还是一些机构所看重的优势之一。“蓝筹股现在并不具备连续杀跌的动能,大趋势的话问题应该不大,有些业绩好估值低的蓝筹股并没有太大的下跌空间。”上述市场人士表示。(刘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