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资轻券”:融资融券不能不说的“隐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重资轻券”:融资融券不能不说的“隐患”
2010年03月23日 09:11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业内人士称,融资融券业务开闸初期,有望给市场带来300亿元以上的新增资金,这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A股市场的流动性。就在各方翘首期盼新一轮蓝筹行情时,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券商还是投资者,都对“融券”业务兴趣乏然。原因何在?

  “11家券商在上报的试点方案中普遍存在重融资、轻融券的现象,根据数据统计,融券占融资融券业务总规模的比例最高仅为10%,明显是一个陪衬而已。”这是著名财经评论人皮海洲日前针对融券业务的规模对媒体做出的表述。

  事实上,在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里,融券规模小于融资规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在日本,融资的规模是融券的4~5倍左右。对此,皮海洲解释说:“首先,相比于融资交易,融券交易存在更多的限制以及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其次,成熟市场里,股票价格不存在大幅高估的现象,市场内融券做空的动力不足。”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由于一大批股票被严重高估,融券业务本该大有可为,但它为何没能引起市场各方的足够重视呢?首先在客观条件上,证券公司并不具备大规模融券给客户的资本。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期间,只允许证券公司利用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从事融资融券业务。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由于目前证券公司货币资产比例较高,证券资产数量较少,而其中又只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科目下的标的证券才可用于融券业务,所以现阶段融资的规模会远远大于融券的规模。

  主观因素方面,同样作为证券的财务持有人,融资融券商和客户之间可能会产生利益的冲突。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证券公司只愿意融出“打算长期持有”或“作为基础配置”的证券。而如果融出“自有券”,则意味着券商和客户是对赌证券涨跌的竞争关系。比如,在牛市结束、熊市来临之时,客户向融资融券商借入股票并以100万元的价格卖出,等股价处于低位时,又以相当低的价格赎回归还券商,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在高卖低买的做空过程中实现收益大幅增长。而提供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却仅仅能够收取融券的利息费用,相当于将赚钱的机会拱手让人,甚至还要承担自有股票下跌造成的经济损失。

  根据东方证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有参与融资融券意愿的重点客户中,对融资的需求达到了100%,而对融券的需求则只有30%。对此,国金证券的一位研究人员表示:“首先,我国A股市场已经习惯于单边操作的方式,对于没有专业性判断的普通投资者,用融券做空确实需要勇气;其次,目前A股市场的点位相对较低,投资者融券的意愿也不强烈。”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单比较杠杆倍数,抵押ETF基金融资买股票能获得2.80倍的最大杠杆,而抵押现金融券卖空股票仅能获得两倍的最大杠杆,显然,融资业务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申银万国研究所的报告中也指出,融券交易具有收益有限、风险无限的特征,而融资交易和它正好相反,具有风险有限、收益无限的特征,最多损失借款额以及相关利息。

  银河证券的一位分析人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于融资交易,融券交易风险更大,操作更为复杂,限制也比较多,概括起来有保证金高、卖出价格有限制、权益补偿风险三方面劣势。第一,一般情况下,同一只股票的融券保证金比例会高于融资保证金比例;第二,为了防范市场操纵风险,投资者融券卖出的申报价格不能低于该股票的最近成交价,成功卖出后,卖出所得的价款必须抵押在证券公司作为随后买回该股票的担保,而且,投资者归还相同数量股票的时间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否则,证券公司有权进行强行平仓;第三,在投资者融入证券后、归还证券前,如证券发生分红派息、配售股份、增发新股和可转债等权益分配情况,投资者还要以资金或证券的形式向证券公司支付与所融入证券可得利益相等补偿。

  管理层推出融资融券的初衷是改变目前中国股市单边市的格局,而对融资的过分“偏爱”或将助长多头的气氛,加剧股市的投资风险,那么该如何避免“重融资、轻融券”的现象呢?一家融资融券商表示,要出台专门针对自营业务与融资融券业务的隔离制度,如不得对证券投资部透露客户具体融出的数量、时间等信息,以防范公司与客户利益的冲突。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在选择融资融券试点方面有所规定,体现出融资、融券两项业务均衡发展的原则。(记者王璐)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