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想要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来说,当市场回复到冷静和理性后,也许才是更好的时机
刚刚问世的创业板,很快就让人领略到其高波动性的特质。
在创业板正式交易之前,还有市场人士担心,因为首批创业板公司发行市盈率太高,可能会出现“破发”。然而,这样的观点显然低估了市场对于创业板的热情。首批28家企业上市首日全部被热炒,平均涨幅超过一倍,换手率都在90%左右。只是,这样的炒作仅仅维持了两三个小时,当天下午就出现大幅回落,第二天有20只创业板股票跌停,第三天仍有数只股票跌停。
虽然市场中对创业板企业如何估值一直有争议,但整体七八十倍的市盈率,还是超过了多数人的可接受范围。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何市场对于创业板如此疯狂?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格外吸引公众的关注。在股市里,这种关注则会成为“炒新”现象屡屡发生的推动力。然而,一个“炒”字,就已经反映出投资行为的盲目性。热情过后,留给参与者的大多是套牢和亏损。远者如2004年中小板的推出,当时8只新股打包上市,首日也是涨幅惊人,但很快就步入漫漫跌途。首日买入的投资者,大多是两年以后才得以解套,最长的则被套牢了三年。近者如2007年的中石油上市,目前中石油股价还不及上市首日最高价的1/3。此外,封闭式基金、权证等,在上市之初都被热炒过,但随后的事实证明,能够在这种投机游戏中获利的都是极少数。此次在首日买入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目前能获利的也是寥寥。
要改变这种盲目“炒新”的现象,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应摆正心态。与身边几个首日买入创业板股票的朋友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当天的价格高得离谱,但之所以还要买进,就是希望能够出现飙升行情,以快速获取暴利。殊不知,暴利诱惑的背后,往往就是陷阱。在情绪亢奋时,往往只想到了可能的收益,却忽视了风险。其实,如果把潜在风险也考虑进去的话,这样的冒险行为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
“炒新”现象的反复出现,也对市场管理和交易制度的改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新股上市首日的可流通比例较小,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同时,仍实行“T+1”(当日买进不能卖出)。应当说,这样的制度安排,也可能为新股爆炒提供可乘之机。为抑制创业板首日爆炒,有关方面设置了三档停牌制度。事后看,这一措施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炒作的喧嚣很快就会过去,市场最终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事实上,从第二天开始,创业板28只股票的走势已经出现分化。随着今后新公司的不断加入,创业板中肯定不乏值得投资的优质公司。不过,对于想要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来说,当市场回复到冷静和理性后,也许才是更好的时机。(午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