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六连阳” 冲击3000点再现“金九银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沪指“六连阳” 冲击3000点再现“金九银十”
2009年09月09日 08:39 来源:信息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二沪指收涨站上2900点,自9月份以来喜获“六连阳”,累计涨幅9.85%。8月的急跌与9月上旬的急涨,让众多的投资者在股指的大幅波动中失去了方向感。面对9月份的行情究竟如何演化,本周20家国内券商更新了9月份策略报告,比较20家券商的前后立场可以发现,或是反省8月判断,或是修正9月预测,抑或坚持立场,多数券商在9月份由空翻多,冲击3000点成为短期内绝大部分券商的共同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国庆60周年”的影响成为考察9月行情无法回避的主题。20家券商中的大部分认为,在国庆前后各方面“维稳”的大环境下,股市出现“金九银十”的可能性较大。

  暴跌暴涨为哪般

  8月份的A股经历了年内最大幅度的下跌调整,沪指在一个月里损失了839点,相当于沪指从年初以来累计上涨1658点超过一半。在此期间,钢铁、煤炭、有色等强周期行业跌幅巨大,部分个股的调整幅度接近“腰斩”。

  正当8月31日的暴跌让所有人都认定今年股市的上涨行情已告终结时,市场出人意料的逆转再次让各种机构和中小股民大跌眼镜。进入9月,随着金融、地产两大权重板块的连续上涨,8月底的暴跌中失守的“牛熊分界线”仅用了3个交易日就被完全收复。随之而来的是强周期板块的东山再起,金融、地产、有色、煤炭、钢铁等权重板块轮番领涨,昨天“五朵金花”同时开放,沪指站上2900点,兵锋直抵3000点城下。

  针对A股9月份的突然变盘,众多机构普遍把“功劳”归于监管层的月初的“动态微调”以及月末的出手“维稳”。8月初,大盘股的发行,银行资本充实率的突然收紧,让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恐慌感,而月末监管层及时推出包括扩大QFII额度,暂缓执行银行资本充足率新规,重申继续执行经济刺激政策等,一举扭转了市场对于A股后市的悲观预期。

  9月会否一涨到底

  截至昨天,A股已经连续6天上涨,沪指3000点已近在咫尺。后市股指进一步冲击3000点几乎为绝大多数券商所默认。然而A股能否在国庆前持续这种强势表现,机构间的观点却并不相同。

  统观20家国内主流券商的报告,兴业、西南、东北、国信等券商较明显地看多9月后市。最具代表性的国信证券就认为,造成A股8月大跌的3个主要风险已释放完毕,伴随着9月份房地产销售旺季的到来,地产板块的重新启动将带旺钢铁、有色、水泥等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涨,在大部分行业下半年业绩继续增长的预期下,9月份开始股市将在振荡整理后重拾升势。

  与国信的乐观针锋相对,长城证券的最新报告以“楼市成交量能否有效回升还需观望”为由,坚持看空地产股后市;同时该机构认为,9月初以来的上涨令“中期调整形成了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态势,股指或以宽幅震荡的形态运行较长时间”,因此“对市场的中期走势仍持谨慎态度”。与其同出一辙的是上海证券,该券商在《维稳信号,不是追涨号声》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大盘始于2639低点的反弹尚不足以全面扭转市场的中期调整趋势”。扩大QFII的投资额度上限虽然释放了维稳的积极政策信号,但还无法彻底消除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

  多数券商没有方向感

  与以上这些券商的明确看多或看空相比,更多的券商在9月的预测中“大耍花枪”,纷纷看平9月行情,包括中信、光大等在内的大券商也仅仅是给出一个所谓的2700~3000点的“振荡区间”,而对后市是涨是跌不置可否。

  较为典型的代表是民族证券的9月份策略报告,该报告中认为,目前A股不到30倍的市盈率水平趋于合理,因此股指继续大幅下跌可能不大;而同时后市大盘股发行、上市公司再融资、创业板推出以及大小非解禁和减持等因素,又对市场资金面构成威胁,很难重现上半年单边上涨走势。按照民族证券的看法,“近期上证综指将以2800点为轴心,在上下200点的空间内整理”。

  广州证券的报告则坚持认为,“预计2009年下半年市场表现将相对复杂,单边上涨走势会有所改变,但仍有向上拓展空间的动力,底部抬高的格局将延续,上证综指的主体波动区间在2250~3450点区间,且2500~2600点的防线更具支撑。”(李鹤鸣)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