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CPI和PPI分别同比下降1.8%、8.2%,双双创出今年以来最大降幅。其中,CPI自2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负增长,PPI连续8个月负增长。对此,股市显得较为平静,主要受到本次导致调整的其他因素影响。
CPI和PPI跌幅扩大并不意外,在市场的预料之中。导致7月份CPI下降的主因,是翘尾因素和食品类价格下跌。其中,翘尾因素的占比很大。表面看,面对进一步扩大跌幅的CPI,股市或许可以有些安心,因为这说明宽松货币政策还不会改变。在物价创新低的背景下,央行没有理由收紧货币政策。从之前的官方表态,到数据证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逻辑,似乎可以让投资者安心下来。可问题是,股市更加看重的是预期,这些都没能改变投资者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CPI创新低与之前几个月有所不同,出现了CPI跌幅见底的状况。交通银行研究部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预计,CPI同比增幅在第四季度有望转负为正,但上升速度不会太快,PPI转正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以下,属于温和上涨。
这样的观点,几乎成为一种共识。由此,接下来是防通胀还是防通缩的话题“登台亮相”。有专家就此提出,中国应考虑为宽松政策退出制定预案。交行还提醒,如果明年持续宽裕的流动性得不到有效调节,资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甚至出现较大泡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对此应当保持警惕。
可见,7月份CPI跌幅扩大不同于前几个月的跌幅扩大。虽然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还有很多,但CPI由负转正的趋势逐渐明朗。在市场看来,央行对发行央票的安排,就是宽松政策未来退出的一个早期信号。更有人明确提出,货币政策转变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CPI由负转正,二是“保8”目标实现。那么,在7月份CPI或见底,4季度有望由负转正的背景下,股市显然不会再对宽松货币政策“津津乐道”。
当然,货币政策预期不是股市反弹的唯一“绊脚石”。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毕竟暂无时间表,一般认为短期不会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即便当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多次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股市“疯牛”行情照样有惊无险。何况当前压制股市反弹的欠佳预期又不少,上调印花税就是另一个“杀伤力”大于流动性收紧的因素。
从11日的股市走势来看,对经济数据的总体反应较为平静。有人认为,房地产股是受益者,因为CPI下滑意味着经济保增长离不开楼市的拉动作用,使地产股获得了安全感。当日,房地产是涨幅居前的板块。而且,在7月份各项统计数据中,楼市数据最为喜人,1至7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1.6%。
可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有些牵强。11日的股市处于连续下跌后的技术反弹状态,房地产股上涨属于同样的性质。面对防止股市和楼市资产价格风险上涨的声音,货币政策微调不是没有针对楼市的可能。各银行二套房贷政策的收紧,就已经让地产股受到不小的“惊吓”。
11日收盘,上证指数勉强在日K线图上收出一根十字星,日成交量逐日萎缩,沪市从8月4日的2402.38亿元猛跌至11日的1261.25亿元。成交量骤减,反映出大跌后的抢反弹意愿有限。这或许预示着A股将转入平衡市,波动区间有可能缩小。
(微言大义张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