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22日就《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这个征求意见稿,是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投石问路之举。
现有新股发行制度本是计划调节的产物,政策之手始终在“调控”,圈钱意味浓厚,投机屡禁不止,改革势在必行。例如中石油H股发行价只有1.27港元/股,A股却以16.70元发行,48元的开盘价绝不是A股的“价格发现”,也不意味着发行的成功,相反,它是十足的“伪价格发现”。
此次的新方案主要推出4个举措:网上单个账户设上限;完善询价和申购报价约束机制;配售对象只能选网下或网上一种方式;加强认购风险提示。这些措施的积极意义不容抹杀。例如,“参与网上申购总数不超过千分之一的上限”限制了机构的资金优势,增加了基金申购的操作难度,给予了中小投资者更多机会。
但真正市场化的举措,恐怕要待日后“条件成熟”了才可能出台。比如存量发行问题,此次暂被搁置。又如窗口指导问题,虽然证监会表示要“进一步淡化对新股定价的窗口指导”,但淡化不是取消。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的真正障碍,恰恰来自与这两个问题相关的如下方面:
一是新股不败的问题。股市里本没有发不出去的股票,只有发不出去的价格。证监会人为控制着IPO的阀门,在低迷市道里将新股发行叫停,客观上维护着新股的高价发行机制,这不仅让发起人能坐享高溢价,而且营造了一个无风险的一级市场,从而在实际上把风险转移到了二级市场。
二是限制首日流通股比例问题。新股发行规模受到人为控制,目的同样是制造超高价发行。比如中石油A股,公众股的比例仅占2.47%。
三是“网上网下双轨制发行”方式使新股在上市之初就存在其流通股被包销机构垄断的可能,价格操控也并不鲜见。包销机构尽可能高开然后拼命卖出,或盘中推高边推边卖,导致很多股票第一天高换手、第二天起一路盘跌,这是明显的操控。为打破这种失衡,有人提出“网下申购只能占总发行新股20%-30%的比例”、“市值配售”、“一人一手”配售等方式,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遗憾的是,这三种思路基本上已被证监会否决。当然,证监会之所以不愿意改革“网上网下双轨制发行”,可能有现实的顾虑:如果机构控制不了开盘价,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便增大,因而没有人愿意申购,企业融不到足够资金,发行就可能失败。政策的取舍需权衡各方利益,考虑可操作性也许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但与市场化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发行制度核心不是定价机制,而是发行本身的市场化,即公司能不能上市、以什么价格上市,都要由市场说了算。眼下可能只是一次微调、渐进式的改革,只能算是市场化的投石问路。改革并没有触及核心问题,中小投资者仍很难从中受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不仅应减少来自政府的干预和管制,而且还应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制约、处罚机制。显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莫丰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