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巨头拟提高三季度报价 国内钢企处境维艰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铁矿巨头拟提高三季度报价 国内钢企处境维艰
2010年05月20日 16:1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楼市成交量在调控政策推出后大幅萎缩的传导效应,在钢材市场愈发显现。上周,钢价继续呈现下跌趋势,恐慌性抛售加剧。

  “我的钢铁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周各钢材品种价格放大趋弱态势,“我的钢铁”钢价综合指数为160.7点,比前一周跌3.8%。

  其中,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价格出现意料之外下跌幅度。北京和武汉市场下跌最为猛烈,螺纹钢一周价格跌幅在300元/吨左右,其余市场也有100元—200元/吨的较大跌幅。

  据“我的钢铁网”监测,今年以来一路上扬的钢价,已进入“掉头向下”的行情,到4月底主要钢材品种的吨价跌幅达到数百元,这主要由市场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顾虑所致。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国内钢价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三季度价格成为业界关注焦点。5月17日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4月1日与亚洲买家突破130美元一吨的二季度报价后,力拓、淡水河谷以及必和必拓已期望在本月末开始的新一轮价格谈判中将三季度报价提高至160美元/吨。该报价是基于3—5月份的平均现货价格而定。

  按照惯例,5月本该是钢材市场的消费旺季,但钢材市场旺季不旺,加上季度定价机制带来的三季度矿价很可能进一步上升,正在逼迫国内钢企从微利到亏损的警戒线上挣扎。同时,在面临着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国内多数钢企依然开足马力生产,使得钢价下调压力更大。

  钢企盈利状态将更加糟糕

  对于铁矿石三巨头准备提高三季度报价的做法,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5月18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国内钢材市场情况并不好,铁矿石三巨头涨价过高,国内钢企不一定能接受这个涨价幅度。

  “现在钢材价格持续回落,钢铁库存也挺高,钢企的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整体市场不可能好,如果出口再不行,中国钢企将面临减产。”张琳说,近期国内钢企的盈利状态比以前更糟糕,一季度有10来家钢企财务状况是亏损的。目前,钢企利润微薄的情况已是普遍现象。

  中钢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77户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17.74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25.3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大中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3.25%,仍处于盈利低水平状态。

  “我的钢铁网”咨询总监徐向春18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三大巨头依据现货价格进行计算要求提高三季度报价,必然使得中国钢企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同时可能对现货价格也有进一步的刺激。据测算,这将使全行业钢材生产成本上涨大约50美元每吨。

  徐向春告诉本报记者,国内钢企要想减轻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只能提高钢材产品价格,将压力向下游转移。但最近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这说明下游接受程度是有限的。“钢铁企业在上游不得不接受更高的价格,下游还很难将成本压力转嫁出去,那么这个成本压力就完全要由钢企自己来承担,钢企的盈利状态会更加糟糕。”

  国内钢企如何应对?

  显然,短期内对进口铁矿石的严重依赖成为了国内钢企一道绕不过去的槛。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3亿吨,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达到70%。三大矿业巨头垄断世界铁矿石市场,今年提出加价要求,还要改长协价为短期议价。其实双方都很清楚,由于严重地依赖进口矿,无论如何加价,最后中方都得接受,没有其他选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国产矿短期内都没有可能实质性替代进口矿。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一些企业到国外投资找矿,目前看来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矿产属于战略资源,一些国家对中国公司控股矿山疑虑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矿山前期建设耗资大,周期长,远水难解近渴。

  中信证券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周希增18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国内钢企来说主要应对措施只有两个:一是推进矿钢一体化,钢企自己投资矿山;二是钢企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就像日本钢铁企业一样,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产品,自然能够把铁矿石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转嫁出去。”

  “我的钢铁网”徐向春则对本报记者表示,短期内国内钢企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现在是卖方市场,三巨头垄断程度又非常高,国内钢企没有选择,只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短期内没有灵丹妙药,国内钢企三季度的处境肯定会比二季度差一些。从长远来看,钢企的应对措施应该是加大国内矿山的开发,加强国内资源的整合协调,同时也应该加大走出去跟国外矿山合作开发的力度。记者 王松才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