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产业再不转换发展方式,不仅会带来全行业的灭顶之灾,而且会成为我国整个经济健康发展机体上的一个“病毒源”。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最新消息称,铁矿石巨头淡水河谷已经确定向全球实施现货定价,价格同比上调90%—100%。这一报价远超中国钢企的心理价位,双方谈判已经暂停。有钢铁分析人士认为:“今年谈判很可能再度无法达成结果,随着淡水河谷和必和必拓对现货价格的坚持,长协年度定价几乎不可能再维持下去了。”
贸易商的抄底、中小钢企的跟风、国内矿高成本低品位缺乏竞争力而被进口矿排挤出市场,再加之国内企业一盘散沙、各逐其利,偌大一个市场却不能发出统一的声音……种种因素终于再次将铁矿石谈判引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作为钢铁消费大国,中国的铁矿石需求占到全球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某种意义上,像澳大利亚、巴西这样的资源性经济体需要依靠中国需求来维持繁荣。但是作为最大的消费体,我们不但没有在铁矿石价格上享受到优惠的中国价格,反而处处被动,时时受到牵制。这究竟是为什么?
铁矿石价格谈判虽然有非常强的技术因素,但本质上还是由谈判双方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形势与地位决定的。中钢协一厢情愿地强调我们是最大的需求方,“理”应获得最优惠的价格。其实,即使从“理”上,按哈佛商学院教授、竞争战略方面的权威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在供需双方的议价能力上,规模只是提高议价能力的要素之一,产业集中度、替代品、产品歧义化程度、纵向整合能力等要素综合决定了双方的议价能力。
应当承认,中国目前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上的被动源于之前数年在钢铁业发展战略上的失误。比如,大部分钢企都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钢铁产能的横向扩张上,而较少投入到基于钢铁产业价值链的上游资源领域。再如,一些钢企的产业思路狭窄,例如宝钢作为中国钢铁业的龙头老大,前些年的发展思路是精品战略(投资汽车、家电板产能),直到后来受到印度钢铁巨头米塔尔的刺激才开始试图通过收购做大规模,但在国内又受到地方利益的牵制,并购战略的实施并不顺利。
一直以来,中钢协试图实施的策略核心就是采取行政手段实施统一的采购价格,希望以一致对外来达到击垮铁矿石巨头联盟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一个比较简单、基于规模的竞争思维,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况且由于钢铁行业的投资主体多样,利益取向复杂,整合的效果并不好。
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企业经营模式的问题,我们的钢铁企业比铁矿石供应商对钢铁产量的增长有更强的依赖性;粗放的规模增长方式带来了产能过剩,也限制了企业的经营灵活性。所以表面看是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主动权问题,本质上是我们的钢铁产业当然也包括更大范围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模式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加快”两个字上下工夫,当前铁矿石谈判“被动挨打”的局面就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注脚。 (陆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