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黑白相间的奶牛身上。和这些悠闲而肥壮的奶牛相比,正在清理牛粪的奶农郭栓显得忙碌而消瘦。
这位42岁的汉子是河北省行唐县独羊岗乡村民。22岁时从养一头奶牛起家,20年来,他一直从事奶牛养殖。一年多前,这里因为引起奶业“地震”的“三聚氰胺”事件而受到外界关注。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许多散养户把自己的奶牛淘汰了,我养的8头奶牛也卖了两头。”郭栓停下手中的活儿说。虽然已事隔一年多,但是再次谈起“三聚氰胺”事件带来的损失,郭栓还是心痛不已。
“2007年初,我买了8头小奶牛,刚进产奶旺期就遭遇‘三聚氰胺’事件,当时平均每头牛一天产奶约30公斤,每天共产奶近250公斤。每天除了低价(1元/公斤)卖出一部分,其余的自己喝或送给邻居,要么喂猪、狗、牛甚至倒掉。”他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3个月,按长期的平均价格计算,他损失了3万元。
行唐县是中国奶牛生产强县。据行唐县畜牧局副局长路书平介绍,截至2008年8月底,全县奶牛存栏9.7万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里,不仅出现了倒奶现象,而且许多散养户也纷纷卖牛,全县奶牛存栏下降2.5万头。
路书平说:“淘汰的奶牛有的是因为过了产奶旺期,有的是因为政府清理整顿了许多村里建设的不规范收奶站,养5头奶牛以下的散养户因为奶价低廉赚不到钱而改了行业,比如出去打工或做生意等。”
在行唐县,养一头奶牛每年需要投入各种成本约9000元,养5头奶牛就必须有一个人全天候照顾,5头奶牛一年的纯利润约1.5万元。而一个成年人打工的年收入也在1万元以上,而且不用投资,收入无风险。路书平认为,这是很多散养户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淘汰奶牛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政府推进规范化养殖管理,无论是奶农还是广大消费者都逐渐从“三聚氰胺”事件阴影中走出。“我相信中国的奶业肯定会很快恢复,所以今年6月份我又买了4头奶牛。”郭栓说。
郭栓家的奶牛以前一直在家庭院子里饲养,今年4月份,他把奶牛全放进了行唐县康源奶牛养殖小区。目前,这个由县政府设计存栏容量为1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共养着48户奶农的650头奶牛。
行唐县畜牧局畜牧科科长乔兴勇说,像康源这样的奶牛养殖小区,目前行唐县已建成109个,今年6月份,全县7.9万头奶牛全部进入小区饲养。
行唐县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个县的奶牛存栏量已从“三聚氰胺”事件后低谷时期的7.2万头上升到了7.9万头。
河北省奶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彦生2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年来,在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创与行业危机的洗礼中,中国奶业已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奶业形势与前景向好,切实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随着奶牛养殖效益的下滑,推动了奶牛淘汰率的提高。“这也直接提高了牛群的素质和单产水平。”王彦生说,河北省奶牛存栏目前达到161万头,前10个月鲜奶产量296万吨。和去年相比,虽然全省奶牛存栏量仍少7万头,不过今年4月份以来,奶牛存栏量在稳步增加。
专家认为,中国奶业复苏态势超过预期,奶牛养殖量、产奶量、销售量持续向好。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乳制品产量累计1423万吨,同比增长3.42%。从今年4月份开始,奶牛存栏量已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势头。
在荷兰合作银行今年发布的“2009年度全球奶业公司排名报告”中,蒙牛乳业集团代表中国奶业首次进入全球20强,与雀巢、达能等跨国乳业巨头共立于世界乳业的第一方阵。
中国乳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从去年12月开始,原料奶收购价从3元/公斤一路下跌至今年四五月的1.7元/公斤,今年下半年,各地原料奶收购价格普遍上涨,进入11月,上涨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又重新回到了平均3元/公斤。
如今,随着节日的临近,企业对原料奶的需求继续加大,加上冬季奶牛产奶量下降,一个存栏量3000多头的奶牛养殖园,鲜奶产量比奶牛产奶旺期每天减产达20多吨。对于复苏中看到曙光的中国奶业企业来说,奶源紧缺问题也逐渐明显。
河北省媒体报道称,由于生鲜乳供不应求,个别企业出现了以高价争抢奶源现象。为避免乳制品质量产生安全隐患,河北省畜牧部门已在全省开展生鲜乳收购秩序集中整治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乳业基本处于利好回归状态,至于“三聚氰胺”的不良影响是否彻底消除,还要看明年春节后能否继续保持购销两旺。
“原料奶价格逐月上涨,已恢复到了‘三聚氰胺’事件前的水平,这说明中国奶业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作为一个有着20年养奶牛经验的奶农,郭栓显得信心十足,“我的邻居们也在考虑增买奶牛,到2010年3月份,我们这个养殖小区的奶牛将由现在的650头增加到850头。”(记者 骆国骏 曹国厂)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