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上,13名消费者代表中只有一名退休教师坚决反对涨价,一位以“退休职工”身份参与听证的代表事后告诉记者,他是哈尔滨一家酒店的董事长,由于这次听证会代表身份造假,透明度不够,使得公众从关心水价问题转而质疑听证会的公正与诚意。
7月31日,河南省洛阳市举行的城市供水价格调整听证会上,18名听证代表中有17人赞成调价,1人提出“最好不要提价”……
从各地对水价上涨的舆情看,公众对于水涨价还是具有相当的恐惧心理,如果地方政府事前不认真仔细的做好相应的科普知识和政策传播的铺垫,而召开听证会又缺乏公正透明的做法,就会将一件民主议事、普及节水观念的正剧,导演成一出拙劣的闹剧,让自己下不来台,这将是行政管理的重大失误。
外资进入水务市场引猜疑
几年前,记者曾随水利部组织的节水活动到上海某郊区参观一家水处理厂,不经意间抬头发现,与水厂一墙之隔是一幢典雅厚重的低层建筑。与一位同行谈及此事,她颇为知情地说,那是一家外国水务公司的楼,国外水务企业对于中国的水资源市场早已关注多时,现在正大举进入,国内有关部门一直低调处理这事儿。
在水价的上涨声中,公众开始关注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外资是否才是真正的背后推手,记者从网络搜集到的有关主管部门和专家的回应看,都否认了外资的参与提高了水价,那么,外资进入是来干什么的呢?为中国的水务现代化做义工的吗?当然不是,资本家是不做赔本买卖的。
有观点认为,外资水务亏本也要进入中国市场,必有长远考虑,他们享受到“签一送十”的政策,围绕水产品可以做足文章,诸如制水、销水及污水处理等环节都可有较高利益回报,现在,仅仅剥离出供水这一项来逼公众为高水价埋单,暴露了我们规则的漏洞。
据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仕达认为,中国公众之所以对这次城市水价上涨极为敏感,是因为许多城市的水价已多年未涨,一次涨价数额明显自然造成公众的恐慌心理,而国外的水价经常在变动,但每次变动幅度极小,公众也就在水价持续的递涨中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水务行业的外资投资份额约在10%左右,民营企业投资份额基本与此相当。通过分析调查在水务项目方面外资进入城市和未进入城市的水价比较发现,外资的进入对中国水价没有影响。
傅涛表示,水价支付率在2%~3%左右,目前我国约为1%~2%,因而在合理承受力范围之内,我国水价还有上浮空间。
傅涛认为,水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在定价时,国家对低收入人群补偿的范围可以有所扩大,由政府为支付不起基础水费的困难群体给予一定补偿,这是政府对基础设施的一种投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建议,水务公司应将信息进一步透明化,确保其既不高利润又不亏损,水价的定价应使得水务公司获得略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收益。
水资源与民生息息相关,因而,地方政府在水价这一民生问题上,要本着公益的态度才更为公众所认同和接受。(陶映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