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4米深的海水、爬上海拔5242米的世界屋脊,哥本哈根会议前夕,马尔代夫和尼泊尔的两场别出心裁的内阁会议向世界发出“SOS信号”:海平面上升和雪山融化的威胁已近在咫尺,全球变暖可能随时吞没人类家园。
面对求助,人类所能做的不仅是“空谈”减排指标。昨天开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聚焦一个愿景和“四个轮子”,将减排目标、减缓、适应、技术与资金来源作为同等重要的议题。
近年来,人类正为减排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化付出巨大努力,但要在短期内逆转“暖势”,不太可能。因此,如何适应、学会“与暖共舞”,现实而必要。
适应不等于放弃减排
自1997年签定《京都议定书》起,减排以二氧化碳为首的温室气体渐成各国共识。然而12年来,全球气温平均升高了0.4℃,海平面上升了36厘米,曾经冰封的北极圈里开出了新航道……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还将上升至少4℃。即使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能够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全球气温仍将以每10年0.1℃的速度“上蹿”。
“减排,势在必行;但人类应清楚地认识到,不论采取多少措施,地球还将持续‘发烧’。”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气候变化不能完全避免,甚至可能比人类预计的更迅速和更显著,有计划和预防性适应将比被迫的应急适应或事后补救更有效,且成本更低。
中国是全球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近百年的增温幅度已达0.5℃-0.8℃,略高于全球平均。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50年-80年,气候变暖将使中国平均气温升高2℃-3℃,这将对我国能源密集型工业、农牧业、水资源供需及沿海地带产生显著影响。
适应,不等于放弃减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就目前看来,一些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可采取多项适应举措,比如通过选育更多的抗旱抗逆品种、调整种植制度等提高农业抗击全球变暖的“免疫力”。如若不学着“与暖共舞”,本世纪后半叶,小麦、水稻、玉米等我国主要农作物最多可能减产37%。
适应是现实版“诺亚方舟”
正在热映的好莱坞大片《2012》中,一艘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最终带领人类驶离毁灭中的地球。现实中,人类是否真能那般幸运?有可能!迎战气候灾难,人类必须向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学习,重温“适者生存”法则。
适者生存,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罗勇告诉记者,适应体现在方方面面:为适应分布不均的降雨,水电站的选址和作息时间将作相应调整;为应对高温、冰冻等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发生,电网要装备智能的“大脑”,灵活调峰;而堤岸、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要更多考虑海平面上升、台风加剧等危险因素。
适者生存,意味着要摈弃大手大脚消费的“坏习惯”。重织旧毛衣、选住小房子、乘公交车出行等,都是帮地球退烧的举手之劳。
当然,修建现实版“诺亚方舟”的重任,不可能由某一国来承担。发达国家理应为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支付相当部分的适应成本。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塞缪尔·凡克豪瑟建议:“不妨把适应机制看作是一种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公平应对共同挑战的方式,实力强的一方应该帮助实力较弱的一方。”
聪明而有效的适应措施将助人类化危为机。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认为,如果调整及时,多数国家和地区将有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份权威报告显示,2℃的升温将威胁到阿尔卑斯山脉地区200多个滑雪场的生存;为此当地人已在构想山涧温泉等新旅游点的开发,比如滑雪胜地达沃斯的酒店老板在展望他的葡萄酒庄园。
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最为系统而重要的适应措施。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表示,发展中国家不能重蹈富国覆辙,“我们既要低碳经济,也要更美好的生活,新技术将会化解减排与发展的矛盾。”(任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