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通过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在开发领域联合竞标,在炼化和销售领域共同参股,以此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来达到海外寻油的目的。
“与狼共舞”:曲线寻油新路径
中国的资源海外之路正在显示灵活外交的大国风范。
10月19日,来自西方媒体的消息称,中海油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就收购后者拥有的美国墨西哥湾地区部分油气区块勘探开采权的谈判已接近尾声。如果交易成功,将是“美国海湾第一次向中国石油公司开放”。
这也是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失败后,再度“进军”美国。不过,与4年前不同的是,中海油的策略已然改变。中海油不再直接收购,而是转头向已获得租赁勘探权的企业购买。
由此,一种建立在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石油公司与资源国石油公司三者之间的似乎是“与狼共舞”的新合作模式正在展开。
“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选择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模式,共同开发,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我们在海外市场的风险。”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这种模式简言之,就是通过加强国际石油公司和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来推动油气上游的投资。更为完整地解读为,在资源国上游领域,中国石油公司和西方石油公司联合竞标;在中国下游炼化和销售领域,中国同意资源国国有石油公司与西方石油公司共同参股。三方公司围绕石油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一个取长补短的利益共同体。
分析人士们指出,中海油“曲线”入美,大大减少了再次遭遇政治阻力的风险。
在林伯强眼里,上半年中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BP)联合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Rumaila)的服务合同正是新合作模式的范本之作。中石油与BP联合竞标,不仅减少了伊拉克政府对一家国外石油公司垄断石油市场的顾虑和意见分歧,也减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消除了其他政治因素对竞标的影响。
4年前为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做游说的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康艾黎此前也对中国媒体盛赞类似的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他认为,对中国而言,参与这种多国合作模式,就意味着尽可能地减少了石油贸易中的政治障碍。
除了政治风险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原高级副总裁曹湘洪认为,新的合作模式还有利于减少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
国外企业也乐意参与这种合作模式。中国石油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邱中建表示,随着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话语权的不断增大,一些国外公司对中国企业比较认可,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通过与国外石油公司的技术合作参与到海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甚至通过股权收购等资产层面的深度合作获得更大收益。
不仅仅在石油领域,在其他资源领域里,中国企业也同样拥有机会。有媒体报道,今年3月份,世界上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 plc)有意同一家中国企业组建合资公司,致力于在拉丁美洲或非洲采矿。“中国钢铁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合作机会。”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对记者表示。
在过去的十几个月内,国内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集体走出去购买矿山,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南非……收购报价屡创新高。“不计成本”成为中国企业寻矿的代名词。不过高价格并未换来好结果。“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项目屡屡失手,是在暗示资源国开始对中国大企业的资源扩张表现出强烈不满和警惕。”一位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太过急功近利,并不能帮助企业拿到资源,反而更要学会运用策略。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张琳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