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期货大举抄底增仓 钢材价格将持续震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钢材期货大举抄底增仓 钢材价格将持续震荡
2009年10月15日 08:42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庆长假后,上海期货交易所钢材期货持仓量一路猛增,截至10月14日,螺纹钢期货主力1001合约盘中持仓超过100万手。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意味着资金开始大举抄底,多空双方将展开激烈的争夺,价格将持续震荡

  游资正在抄底增仓

  就在钢厂下调出厂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期货市场钢材期货却反常地大举增仓。

  5月份以来,钢材期货从5000元/吨附近一路下挫,现在已经跌至成本底线附近,螺纹钢主力合约跌幅已在30%左右。

  西本新干线信息总监盛志诚指出:“在下跌过程中一直有游资想要抄底,前几次都没有成功。现在,钢材价格已经跌了很多,从技术面角度看,存在回调的压力,但是,钢材市场的基本面较差,因此,钢材期货市场上存在技术面派和基本面派的分歧。”

  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周一发布了业内首份“钢材期货持仓资金系统”分析报告。该报告选取26家具有代表性的期货公司统计分析样本,结果发现,多单持仓量中51.03%的资金是钢铁行业内资金,空单持仓中也有52.03%为钢铁行业内资金。

  国泰君安期货钢材期货分析师魏博告诉记者:“从持仓结构来看,节后钢厂、贸易商资金和游资都在大幅加仓,在多头中游资所占比重稍大,目前多空双方势均力敌,争夺激烈,预计未来钢材期货市场将维持弱势震荡格局。”

  东证期货分析师黄帅则指出:“目前进场的空头资金在犯错误。本轮卖出保值时间点出现在2009年8月,而目前30日均线下穿60日均线,显示出买入保值的时机来临。”

  基本面不利于钢价

  相对于多方的信心,空方更加笃定。

  钢材市场基本面毫无起色成为众多投资者看空的理由。

  产能过剩正愈来愈严重。中钢协公布最新数据显示,9月粗钢产量再创新高。中钢协顾问吴溪淳指出,按照9月份国内钢产量均值计算,全年钢产量将达6.18亿吨,1至8月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16%,如果仍不减产,表观消费量增长将超过1亿吨,这是市场无论如何也消化不了的。

  盛志诚告诉记者:“目前全国范围的建筑钢材库存略有减少,但是上海区域持续增仓中。建筑钢材库存略有下降的同时,热卷库存持续刷新历史新高。”

  海通期货分析师田岗峰说:“钢材市场基本面很差已经毫无疑问。时间是站在空方这一边的,时间越往后推,越不利于多方,现在销售旺季是过去的3/4,销售淡季即将到来。而且钢厂的减产预期不足为惧,目前钢厂生产仍然能产生边际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大幅减产,除非钢厂出现亏损才会考虑减产。”

  盛志诚补充道:“钢材价格还面临另两大利空因素:一是接近年底资金需要回笼;二是钢厂已经开始采取保值销售政策。”

  保值销售政策即钢厂先不决定结算价格,而按照代理商销售期间的平均价格,或者某种参考价格结算,盛志诚指出,这会让部分代理商与厂家产生博弈,代理商可以略高价先销售部分资源,然后在后面拼命砸价格,这样结算均价就下去了。商家有利可图同时钢厂利润愈来愈薄。

  盛志诚表示:“保值销售说明了厂家自身存在消耗库存的压力。而且,这种销售策略毫无疑问会冲击市场秩序。”

  贸易保护掣肘股价

  10月14日,钢铁板块股价稳中有升,其中西宁特钢、三钢闽光涨幅超过5%。

  山西证券分析师刘俊清对四季度钢铁板块持“谨慎介入”评级。

  他认为,去库存化是钢铁行业四季度的主要任务。钢材库存从7月份开始,出现持续回升的态势,目前社会库存已经达到1242万吨的高位,去库存化是钢铁行业四季度的主要任务。产能过剩,淘汰落后将成为关键。

  此外,刘俊清还指出,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钢材的出口。自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泛滥,为了本国钢铁业利益,各国政府可能采取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措施,力图阻止我国钢材的进入,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我国钢材出口。

  盛志诚指出:“其实贸易保护频发就说明,国际市场需求并不算好。”他分析,前段时间国际市场价格跟着中国起来了,但是各国经济基本面都不能支撑高价格,很多国家实际需求并不好,受不得外来冲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结果:一是进口国钢材价格会下调以促使其保持本国供给与需求,保障国内就业;二是出口国会在价格、税率方面构筑门槛。热卷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前一阶段热卷出口报盘一度反弹至600美元,现在又跌到500美元以下,部分触及460美元,而且还有走低的趋势,“说到底,全球供给多了,需求少了,所以国内钢铁行业不能等国外需求有起色,主要还是靠国内自身需求消化过剩产能。”(张竞怡)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