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设立“中国旅游日”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学者称设立“中国旅游日”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009年12月31日 07:5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决定设立“中国旅游日”。国家旅游局于12月7日开始,公开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中国旅游日”日期方案。新浪网、人民网已经建立专门网页,就“中国旅游日”的日期设立问题进行民意投票,目前,5月19日以高票暂居首位。

  徐霞客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文学家,一生足迹踏遍中华大地,开创了我国科学考察旅游之先河。他将观光与学习、交流、陶冶情操等结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旅游的实质意义,值得现代人发扬光大,以其60万字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不但以此纪念徐霞客这位杰出的旅行家,对于带动后奥运时代及金融危机中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转型与升级、传播科学旅游和健康休闲的理念、倡导环保、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皆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由于5月中下旬我国各纬度地区气候条件都较适宜户外活动,加之与现有国家节日有所间隔,因此该举措还将具有一定拉动消费的经济意义。

  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徐霞客,他不仅是个职业的旅行者,同时也是一位环保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在游记中不仅从水体污染、降尘污染、建筑污染和人为的破坏环境四方面论述当时我国名山大川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对很多旅游胜地提出了开发、修建、使用、保护的方案,特别是他所倡导的风景区建设应该借景而不能掩景,尽量保持名山面目;反对在洞中建轩阁、穿岩等环境观对于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重,逐渐被噪音、污水、浑浊的空气所包围的今天,愈发具有现实意义。

  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中,并更加明显地突出旅游的消费和休闲两大属性。此外,追求自然和随意始终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中,不但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相一致的品性,且更突出其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体验。随着我国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旅游已不再是徐霞客式的职业旅行家们的专属,广大人民群众将是这个庞大旅游产业群的最大消费者。作为产业,应在现有基础上做出重大改进,才能做好迎接旅游强国到来的准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将成为一种普适的生活方式,旅游业的接待对象也将经历专业旅行者——普通游客——专业旅游者的过程,最终旅游产品也必将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而走上精品路线。因此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一方面,从国家管理层面上看,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国家在政策上扶持旅游业,同时完善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将为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提供外部保障;另一方面,在旅游行业内部,积极培养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的质量观念,才是行业发展的内部生存之道。

  徐霞客作为职业旅行家的旅游是以一种深度旅游和专题旅游的方式进行的。其时代的旅游动机是纯粹地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及对自然的崇拜和探求。而当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是多元化的,近几年来以旅游、娱乐、度假、休养为主要目的的度假休闲旅游已逐步兴起,相对于观光旅游来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度假旅游是人们拥有了闲时和闲钱后追求闲适生活的必然产物,是较之于观光旅游更高一级的旅游行为。那种由于经济和审美品位双重制约下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单纯观光旅游将逐渐被度假休闲旅游所取代,中国的旅游产品和产业正经历着一个结构调整、升级进而换代的过程。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只有紧随市场需求的步伐,加快产业升级和与时俱进地合理进行产业规划才能立于不倒之地。

  某种程度上讲,与徐霞客的“深度旅游”相比,当今我国的绝大多数旅游还处在“传统旅游”阶段。随着度假游、自驾游等的兴起,那种充分掌握文化背景、气候状况、地理特征,带着自己的理解回归自然与文化的“深度游”正成为发展的趋势。为今后的徐霞客们提供食、住、行、游、娱、购全方位的服务将是未来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建立畅通的电子旅游资讯及全面的旅游情报网络,对传统的旅游信息获得方式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作者:王琪延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