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长主题多 新旅游消费高潮即将到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国庆假期长主题多 新旅游消费高潮即将到来
2009年09月11日 08:1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次黄金周公共假期长达8天,同时具有国庆、中秋、世博、亚运等多种主题。因此,蓄积已久的旅游需求将得到释放,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将迎来一个集中释放的时期,并形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假日旅游消费高潮。

  出游意愿强烈

  根据某旅行网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超过60%的参与调查者表示计划今年国庆期间出游,为历年之最。而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某网游对第三季度中国公民出游意愿进行网络调查,消费者在未来3个月内总体出游意愿达到91.9%,比5月份的出游意愿回升45个百分点。这说明尽管我国旅游市场仍然受到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但是消费者出游意愿已经开始显著回升。根据铁路暑运统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2.92亿人,同比增长4.9%。

  根据趋势预测法,并考虑到假期时间变长等因素,预计2009年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25%。由于假期时间增加1天,因此人均旅游消费会从2008年十一黄金周的448元增加到500元左右。

  根据历年出游人次的比率测算,预计本次黄金周期间出境旅游人数约为600万人次。其中,台港澳旅游人数约为420万人次,出国旅游人数约为180万人次。

  在影响黄金周旅游市场的不利因素中,对甲型H1N1流感的恐惧心理仍然是主要的,是旅游经济运行的关键变数。此外,国庆期间严格的安全工作也可能对部分地区旅游需求产生挤出效应,这一点在北京、上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尤其明显。

  国庆旅游市场大预测

  黄金周旅游客流将出现两个明显的出游高峰。出游目的以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为主,旅游市场的散客化趋势更加明显。旅游线路以短线为主,但由于旅游时间长度增加,全年中长线旅游的需求将集中释放,这导致传统旅游热点地区受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时空格局进一步固化。整个十一黄金周期间客流将形成10月1日和10月4日两个出游高峰点。2009年国庆黄金周在假期上恰逢国庆节和中秋节重合。有超过35%的游客选择在9月30日之前开始错峰出游,近30%的市民选择在10月3日到5日开始出游。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部分旅游者将在10月3日与亲人度过中秋佳节之后再选择出行,因而黄金周出行的第二个高峰将出现在10月4日。这种出游时间的选择将导致旅游者的出行出现两种搭配,即9月31日至10月1日开始出现的中长途旅游高峰和10月4日开始出现的中短途旅游高峰。

  休闲度假比例超过50%。根据研究院的调查,消费者第三季度出游目的中休闲/度假的比例为55.12%,观光/游览的比例为38.74%。其他目的较高的是探亲访友3.11%。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目的为0.91%,与会议有关的目的只占1.1%。

  国内旅游的散客化程度接近70%。根据某旅行网的调查,国庆期间境内游选择自由行的人数达到近七成,出境游选择自由行的人数在四成左右,选择深度团队游的人数达到了近三成。根据研究院的调查,消费者出游主要以自行组织和个人出游为主。自行组织出游占27.79%,个人出游占38.64%,两者加起来占66.43%。消费者的旅游计划以国内旅游和本地的周边一日游为主,所占比例为64%,其中本地的周边一日游为15%,国内旅游为49%。短途游憩仍然是假日旅游的主要形式。根据网络流量监测,华东地区、珠三角内部的短途游客流动将非常活跃;相对于我国的人口数量,整个黄金周出游的人次是较少的。以2008年十一黄金周的数据测算,过夜游客在1500万人次左右,大量的人流体现为一日游等短途游憩活动。

  安排旅游线路更自由。根据调查,选择5天和6天的比例激增,同比去年调查增长了50%左右。超过10%的调查对象表示会增加旅游预算。今年国庆假期比往年多了1天,超过四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在安排旅游线路方面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近三成表示可以安排更长时间的旅游线路。本次国庆节黄金周是2009年度全年闲暇时间最为充裕的黄金周,同时秋高气爽,适宜出游。相对于其他假日消费特征来说,中长途旅游的需求将集中释放。

  传统旅游热点地区受关注程度高。根据网络监测,国内旅游目的地中,云南、海南等长线旅游目的地将迎来客流高潮。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的地区主要有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广东等。出境旅游中,日本、韩国和欧洲旅游等长线目的地的网络关注度都呈现100%以上的增长,港澳旅游、日韩旅游等海外旅游目的地将会有较好的市场表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