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全购英超伯明翰 恐陷资金无底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香港富豪全购英超伯明翰 恐陷资金无底洞
2009年10月09日 11:4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杨家诚并不算香港最有钱的富豪,媒体报道其身家不会超过1.5亿英镑(约18.64亿港元),这与李嘉诚等香港一流富豪的身家相比只是个零头,但“首个华人英超班主”的头衔令他成为眼下在香港乃至全球最出风头的华商。

  杨家诚任主席的泓锋国际(02309,HK)近日宣布,截至10月6日13时,该公司已收购伯明翰7662.0136万股,占现有股份的94%,正式进入完全收购进程。由于持股比例已超过90%,泓峰国际随时都可能将伯明翰私有化。

  该公司首席运营官、香港前足球运动员余怀英此前透露,本轮收购加上两年前为收购伯明翰29.99%股份而支出的1500万英镑,共花去9.6亿港元。可以推算,若要实现100%持股伯明翰,代价将在10亿港元以上。

  “发烧友”钱恐不够“烧”

  杨家诚在香港足球界是个名人,他从小酷爱足球运动,十几岁到英国留学时就常流连英超赛场。曾任香港流浪队主席并与前国足范志毅等人结下深交,后者目前亦为泓锋国际董事会成员。如无意外,伯明翰管理团队中将会出现范志毅与余怀英的身影,此二人也是促成收购该球队的功臣。

  早在泓峰国际完成收购伯明翰29.99%股权之前,杨家诚曾对媒体表示,其最终目标是要将伯明翰打造成一支欧冠联赛队伍。该球队去年遭遇降级,今季才重上英超赛场,当前排名第14位,可以说身处保级圈。要进入欧冠赛,至少要在英超排名前4位,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每年正常的4000万~5000万英镑的球队开销,伯明翰还必须要砸重金购买优秀球员,这些钱无疑又是数以亿计的天文数字。

  单靠杨家诚现有的财力,绝不足以达成欧冠梦想,甚至连收购伯明翰都困难。公开资料表明,泓锋国际已连续四年亏损,最近两年主要由于所持伯明翰股权减值,分别取得1.52亿港元和9200万港元赤字。截至今年3月底,泓锋国际的现金仅为300万港元,流动负债净值高达2700多万港元。该集团在去年引入金利丰证券成为控股股东,上个月又增发新股集资8亿港元,这才勉强凑够了买伯明翰的本钱。

  杨家诚表示,愿私人出资2350万英镑用于在明年1月引入2名前锋、1名中场以及1名中卫。然而这样的手笔,在以“烧钱”著称的英超赛场,至多只能维持伯明翰现有的保级水平。

  可以参照的是,曼城老板、阿联酋酋长法西姆花1亿多英镑买球员,再加上去年收购球队的各项支出,法西姆总共“烧”掉了4.8亿英镑,而换来的只是上赛季第十名的成绩。法西姆总结“烧钱”不理想的原因是没有买到足够多的优秀球员,于是又在今年6月决定花更大代价购买更优秀的球员。

  相比之下,财力并不雄厚的杨家诚,购买的又是英超中的三流球队,要铺成通往欧冠的道路,没有强大的后续资金投入谈何容易?显然,伯明翰要想从保级圈走向英超豪门,今后还将面临一个巨大的财务支出规模,这或许会是若干个1.5亿英镑真金白银的投入。英超球队的首个中国老板杨家诚恐怕会陷入一个资金无底洞。

  “中国元素”或辟生财新路

  目前,英超球队的主要盈利模式不外乎与协会共享的电视转播费、广告赞助、门票及产品开发收入等,此外就是转卖球员。伯明翰的优秀球员屈指可数,此前赛事转播与广告分成也少得可怜,就算再怎么热爱足球运动,身为商人的杨家诚不会像法西姆一样只烧钱不图利。

  不过作为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具有华资血统的英超球队,杨家诚已经决定利用“中国元素”开辟伯明翰的生财新路。

  杨家诚多次表示,伯明翰是中国人看顶级足球联赛的一个窗口,“我们的目标是正确管理一家俱乐部,强调团队精神。在伯明翰附近住着20多万华人,1/8都是伯明翰球迷,我们的市场很广阔。”他所指的广阔市场还不包括中国数以千万计的英超球迷。如果伯明翰能把中国球员送上英超赛场,吸引到的眼球效应无疑是巨大的。

  杨家诚还一度表示,要把伯明翰和皇马都请到中国来踢几场比赛。皇马2003年来中国“走秀”曾掀起“抢钱”风暴,足见中国市场巨大的商业价值。

  泓锋国际表示,未来伯明翰的业务将拓展至足球学校、商品、旅游、媒体等生意,预计2~3年后可带来可观收入。(朱蔚淇)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