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没钱可存,到现在人均拥有一张银行卡;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买一枚金戒指要攒一年多工资,到现在投资实物黄金、炒纸黄金;从上个世纪最后10年银行只兑换外汇,到目前享受多元化人民币理财方式,过去60年间,北京人的金融理财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国民收入翻番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952年全国人均存款仅1.6元
主妇得算计怎么把钱花到月底
现在家住回龙观的高奶奶今年81岁,是地道的北京“土著”,三代前就住在老北京城。上个世纪50年代初,高奶奶的丈夫在北京一家私营粮店里做账房,公私合营后留在粮店做会计。
“那时候我5个孩子年龄都不大,作为家庭妇女我没有收入,一家大小一个月就指着老伴47块钱的工资过日子,买什么都得算计,经常是到月底兜里只剩几毛钱。”据高奶奶回忆,那时各家情况都差不多,双职工或是子女少的家庭情况会稍好些,一般家庭根本不可能存钱。
存不下钱,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普遍记忆。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元;1952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亿元,平均到每人只有1.6元。
“一年能攒下20块钱就算是持家有道了,但是这个钱要预备着有急事用,根本不能放到银行去。说实话,那时我都不知道离我最近的银行在哪,只是常去街道合作社,给在外地上学的大儿子汇生活费。”高奶奶回忆道。
30年前银行只能存钱汇款
普通人一年到银行不过两三回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北京人家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一些人开始有了“存钱”的意识。但是,在新中国储蓄存款的历史上有短暂的一个时期,把钱存在银行里没有利息。1977年后,金融业秩序得到恢复,银行靠支付利息的方式,逐步将百姓手中的富余钱吸收过来。
统计显示,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上升到21元,在今天看来,这依旧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百姓参与储蓄存款的热情开始点燃。不过,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银行业务范围还处于极度单一的状态。
“那时中国只有一家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现在大家都习惯地称之为‘央行’,老百姓的存取款业务都要到央行下属的分支银行办理。”谈到30年前的银行,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授信部总经理任志华颇有感慨:“当时银行只能存钱、汇款,特殊时期代卖国库券,普通人一年中到银行的次数不过两三回。”
上世纪80年代民间金银买卖松动
实物黄金进入百姓家庭
现在年轻人结婚,都要先买两枚样式一样的戒指作为订婚信物。20多年前,对于每月挣二三十块钱的小伙子来说,想将一枚金戒指戴在心爱姑娘的无名指上,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1982年,自1950年以来冻结了数十年的民间金银买卖开始松动,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1983年,首饰金被批准销售。国际黄金的均价在510美元/盎司(每盎司=31.1035克),即每克16.4美元,按照当时美元兑人民币接近1:10的比例,可以计算出当年国际上一克黄金的价格大致在164元人民币。
曾经在北京晒图厂工作的李师傅,有一段关于黄金的“不愉快”记忆。“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岳母卖掉了一间历史遗留下来的门脸房,得到5000元。我妻子是家里老小,分得了1500元。那时我每月工资才40块钱,1500元对我来说就是巨款。我想把钱存起来,但妻子背着我,拿这笔钱到商店买了一条金项链,后来我们大吵了一架,差点就离了婚。”现在,那条十几克重的金项链已经被李师傅的妻子当做纪念品送给了儿媳妇。那位“80后”的女孩,如果知道了这条项链背后的故事,不知会作何感想。
2003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恢复交易,中断了50年的个人实物黄金买卖大门被炒金的人们撞开。很多人用自己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挣到的钱,买到了过去在电影里才得以一见的金条。
外资银行降低身段抢市场
居民人均拥有1.4张银行卡
改革开放后,国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北京人对于银行很切实的感受,就是银行的分支行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已拥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汇丰、东亚、渣打这些外资银行的分支行也在古老的京城遍地开设,推门而入,或许你将接受金发碧眼的大厅经理为你办理业务、得到他对你私人财物的规划意见。对于银行里“外国人”的热情服务,北京人早已习以为常。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银卡”,这是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也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之后,各家银行竞相开发新的银行卡业务。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介绍说,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商业银行已发行银行卡19亿张,居民人均拥有1.4张银行卡。各家商业银行已发行信用卡1.4亿张。而比银行卡更为便捷的金融工具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普及。现在,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水费、电话费、燃气费在银行网站上交清。
有钱了可以不储蓄
21世纪“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上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个笑话:如果有1元钱,北京人会把它全存入银行;上海人会把5毛钱存银行,剩下的拿去投资;广州人则会再借上1元钱,拿2元钱去投资。
笑话只是笑话,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人不爱折腾,有了钱就一存了之。但大量存款给银行业带来巨额利息支出,储蓄变成了“笼中的老虎”,随时“威胁”首都银行业的发展步调。
事实上,当第一位客人迈入银行大门、准备体验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业务时,银行柜员自己也不太清楚理财的意义。
“那个时代没有人懂理财。”北京人刘彦斌在理财规划师行业圈子内颇有名气,但当他最早喊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口号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个搞传销的“骗子”。
百姓的生活改变着银行业务发展方向。现在,在北京的每一个银行分支行里,只要客户有购买理财产品的需求,无论是人民币还是外币,无论是保本型还是结构型,也无论是投资黄金期货还是买纸黄金,只要客户说出他的需要,理财经理都能为其提供产品。
截至2008年底,内地银行理财业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3.7万亿元左右,与2007年相比增幅超过300%,与刘彦斌在本世纪初普及理财知识那个时期的数据相比,已经不知翻了多少倍。
随着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即家庭通过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在很多北京人的生活中变得很自然,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动产在增加,房屋、土地、收藏品等不动产也在不断增值。“北京人家家都是百万元户,因为有一套房子就不只这个数。”此言不虚。( 崔吕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