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直批股市"黑嘴" 利益让证券分析师嘴变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审计署直批股市"黑嘴" 利益让证券分析师嘴变黑
2009年06月26日 10:40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分析师行业有一个潜规则:证券分析师的评级要靠基金经理打分,谁第一,谁第二,基金经理说了算;其次,研究所的定位是商业性的,研究报告总要有人付钱才行,他的报告能不为付钱人说话吗?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直批股市“黑嘴”现象严重。刘家义昨日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指出,当前利用专业优势或内幕信息操纵股价从中牟利的重大违法情况比较突出,有的涉及上市公司高管,有的涉及股评专家。

  事实上,作为股评专家的证券分析师,发表意见缺乏独立性,忽悠投资者,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证券分析师中的第三类人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刘女士最近涉足股市,炒什么赔什么,很是郁闷。她告诉记者,长江电力恢复上市时,当时绝大多数股评家看好该股,可是从第二天始,长江电力连续多日一直下跌。“我每天关注分析师对市场的看法,买他们看好的板块,后来发现说对的很少。”律师吴女士是一位老股民,她直言:“根本不听分析师说的。”银河证券公司一家营业部的陈先生说:“分析师的话,不可全信。”

  “分析师的话差不多有三成多是可信的。”知名证券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向记者分析说。他将分析师分为三类人:第一类人,完全是根据自己扎实的研究和经验对市场进行判断,非常看重在行业内的信誉,这种人发表的观点最为可信;第二类人,发表的研究报告比较可信,前提是只负责研究不参与股票投资;第三类人,是自己直接炒股或代为炒股或者和基金、私募有密切联系的人,这种分析师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可信度最低。

  对于第三类人,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危害大。他说,在这类人中,证监会处罚的北京首放汪建中就是代表。如果自己不炒股,但和基金或者私募勾搭在一起,相互配合,查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最害人的。

  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

  国内分析师常去一些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如果你们发现了问题,会讲吗?”记者问某知名分析师,他直言:“不会!我为什么要讲呢?”

  “你们发布的报告,会不会正好就是某个基金公司股票池重仓股票?”某知名证券公司分析师告诉记者:“这就对了,因为有时候某个基金公司股票池有了某只股票,只好也跟着去推荐了。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对大家都有好处。”

  曾获美国伊里诺依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经济计量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左晓蕾日前在一个金融论坛上,直批当下一些分析师跟着基金经理见风使舵。她举例说,如果你问一个分析师:“你现在发现这只股票有问题,如果基金经理买了这只股票,你敢告诉他,我准备在报告里改变它的评级,要把它卖掉么?”这个分析师一定会说“不敢”。

  那么,为什么分析师要听基金经理的?左晓蕾向记者道出了个中原因。在分析师行业有一个潜规则:证券分析师的评级要靠基金经理打分,谁第一,谁第二,基金经理说了算;其次,研究所的定位是商业性的,研究报告总要有人付钱才行,他的报告能不为付钱人说话吗?

  多方原因制约分析师独立性

  制约一方来自于上市公司。如果一个分析师把某个上市公司的问题信息披露出来了,上市公司很容易知道信息来源,下次还能去调研吗?

  制约另一方来自于内部的利益。证券公司本身是有自营业务的,对于自己公司自营所持的股票,分析师一般不敢轻易调低股票评级。而对于与公司投行部门有业务联系的客户,分析师更不敢调低其股票评级。

  另外一项制约则是不可告人的利益输送。如果分析师与某个亲属、朋友或者私募之间有利益分成,他能将这些人手中的股票调低评级吗?

  破解分析师不独立有良方

  据记者了解,分析师不独立并不是中国独有。美林也曾花1亿美元“堵口”。在1999年至2001年,美林证券为了从GoTo公司获得投资银行业务,反复推荐投资者买入该股,同时下调了GoTo竞争对手的评级。可是美林分析师事后承认,如果不是因为其银行业务的服务费,他们对这家公司根本没兴趣。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被监管层发现了,纽约州就以“证券欺诈罪”对其提起了诉讼。分析师的不独立,被业内称为“世界难题”。但有专家向记者分析,治理分析师不独立并不是无良方。

  叶林向记者表示,我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标准较低,缺乏完善的资格淘汰制度是出现这些问题的一大原因。他建议,应该设立一个中立机构,由该机构对分析师的报告、观点进行跟踪记录并对其进行评级;同时,应当针对分析师行业出台更为系统、规范、严格的法律制度,目前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在效力上、责任追究方面都存在不足。(记者 周芬棉)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