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人肉搜索”搅动资本江湖》专题报道见报后,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记者昨日通过google搜索相关内容,有数十万项信息符合查询条件。尽管有一些上市公司明确反对“人肉搜索”,但也有不少券商和基金的分析师认为,此类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希望相关监管部门或者自律机构“指出一条明路”,能够对其予以正确规范和引导。为此,本报将继续密切关注此事的进展情况。
从新浪、腾讯网财经频道近300条网友评论反馈来看,网民(很多也是股民)绝大多数支持此类“人肉搜索”精神。他们认为,这是让普通投资者了解公众企业真相的一种方式,如果出现有关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或者不负责任信息,也希望相关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能及时作出解释,消除公众的疑虑,这有利于普通投资者与公司的沟通,有利于中国股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些投资者获知此类现象后给记者打电话反映:“为什么会有人肉搜索?为什么会这么火爆?如果所有公司都能让投资者信服,还需要搜索吗?这种现象的出现代表了人们迫切寻找真相的冲动。”
与此同时,不少证券从业人士发表了对此事的看法。他们大多承认,其中一部分信息的确起到了参考作用。但同时认为,这些信息只能作为初步线索,后续还需大量筛选与甄别。因此,他们呼吁监管部门或者自律机构能够整理和规范相关的信息,正确引导中小投资者对这方面的需求。
国泰君安分析师张欣与齐鲁证券分析师马钢均向记者表示,一般意义上来看,分析师并不会排斥或轻易否定这类信息,他们在作分析或者进行调研过程中,有时会参考这些来源于群众的“小道消息”,并通过其它途径,譬如与公司直接沟通、与F10作对比,并结合公司的股价走势来判断这些消息的准确度。
光大证券投资经理卓致勤告诉记者:“只要能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促使信息接近真相的举措,都值得欢迎,对投资总归是好事。”但他也表示对不法人员利用人肉搜索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误导股价的担忧。“我们有鉴别能力,但遗憾的是,普通投资者没有渠道来沟通并甄别,这是一个问题。”(记者 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