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狂热的法拉利车迷,他在上海建立起第一家中国法拉利俱乐部,并跻身于全球650家法拉利俱乐部之列
他是中国的威尼斯商人,他创办的工厂让意大利同行被迫转业,却仍被意大利人尊称为“我们的朱赛佩(意大利语‘朱先生’的昵称)”
他是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在他旅居意大利的20多年里,从未间断推动意中经贸和文化的交流
他是朱裕华,为我们诠释了商人、俱乐部主席和政协委员三种风格迥异的角色
喜爱法拉利
张扬法拉利精神
朱裕华的专访被安排在了上海虹桥一幢不起眼的别墅中,只有门口法拉利的标志示意这里是世界顶级赛车品牌在中国的阵地——上海法拉利俱乐部的办事处。
走进别墅,记者不自觉地被3个落地装饰橱吸引:法拉利俱乐部总裁蒙特泽莫洛的亲笔信;法拉利集团总经理让·托德发出的邀请函;车王舒马赫获得分站冠军时戴着的运动帽;还有法拉利F2005珍藏版赛车模型、法拉利车队锦旗等等。
“我想,这里陈列的每一个物件都会让一个真正的法拉利车迷怦然行动。”朱裕华毫不隐藏自己对法拉利的狂热追求,“我必须说,我一直都是法拉利车迷”。他甚至坦言,在买第一辆法拉利的时候,他决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中国法拉利俱乐部的老板,“但我一直希望成为像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那样的人”。
对恩佐·法拉利从铁匠之子到世界一流赛车之父的故事,朱裕华倒背如流,而他也从意大利一个小饭馆的服务生,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成为上海法拉利俱乐部主席。
其实,在意大利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买法拉利的好人”,因为法拉利对车主的品格要求很高,是世界名车中惟一会调查车主身份的公司,在付了订金后,法拉利集团会对购车人进行调查,看有没有犯罪记录,还要前往公司和住地调查品性,如果品格不好就不会卖车。因此,拥有法拉利的人备受尊重。
朱裕华说:“我希望上海法拉利俱乐部也能成为‘有钱的好人’的象征。”他想把法拉利俱乐部建造成一个高档俱乐部,但不是一个富豪俱乐部,在这里的人不分民族、地位、国籍,也不分经济能力,只有一个相似点:喜爱法拉利以及张扬它所代表的精神。
因此,俱乐部的会费分为很多等级,从300元到10万元,“当然会享受不同的服务,中国现在有300多辆法拉利,车主都已经成为我们的会员,另外还有学生车迷会员、高级会员、金卡会员和钻石会员”。
目前,上海法拉利俱乐部已经吸收了2000多个会员,但俱乐部在筹建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2003年,朱裕华开始筹划建立中国法拉利俱乐部,“法拉利不仅是一个汽车的标志,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世界各地的法拉利俱乐部都是一个意大利文化中心,我希望在中国也是如此”。
为了得到意大利总部的授权,他与法拉利俱乐部总裁蒙特泽莫洛见了三次面,甚至还请了意大利共和国参众两院的有关议员及圣马里诺共和国的王室成员,“我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了我在意大利的所有人脉,最终才获得了授权”。
此后,朱裕华又修订了俱乐部规章、制度。他告诉记者,中国政府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审批比较严格,为了适用于中国的法律、法规,“我们适当地修改了俱乐部规章,让它与中国法律更加融合,并成为全球惟一一个采用‘特别’规章的法拉利俱乐部”。
2005年5月28日,上海法拉利俱乐部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全球第27家,也是中国大陆惟一一家法拉利官方认可的俱乐部。2006年7月27日,朱裕华代表上海法拉利俱乐部签署了入股法拉利集团的协议书,成为法拉利股东之一。
“这就是法拉利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个车迷都成为真正的‘法拉利人’。”朱裕华不无自豪地说。
如今,俱乐部已经在上海F1国际赛车场举行了法拉利车迷试驾试乘、法拉利文化论坛和车迷现场观看F1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朱裕华则开始筹划固定的俱乐部聚会场所,并设立法拉利博物馆,系统全面地介绍法拉利的文化与历史。
赚第一桶金
不忘声誉更宝贵
意大利人尊称朱裕华为“我们的朱赛佩”,尽管朱裕华的工厂曾让意大利的同行被迫转业。
当时,有一家意大利生产油漆刷的企业,急需猪鬃这种原材料。朱裕华很清楚:他的机会来了!因为,在意大利本土饲养的猪终年生存在有空调的室内环境里,猪毛已经渐渐丧失了御寒的功能,变得又细又软,所以意大利出产的猪鬃原材料越来越稀少。
朱裕华说:“这是我的第一笔生意,我赚到了第一桶金。”当他把中国的猪鬃运到意大利,市场反应非常好。一个月不到,就惊动了意大利的一家大厂商。这家猪鬃生产商要求朱裕华只卖给他们一家,每个月需要30个集装箱,每箱价值2万美元。于是,源源不断来自中国的猪鬃,意味着朱裕华事业的起步。
当时,很多意大利猪鬃原材料供应商都接不到订单,朱裕华主动找到他们,跟他们建议,将现在的猪鬃原材料加工工厂改为储藏仓库,“很多听了我建议的原材料供应商将设备卖了,建了仓库,也避免了工厂破产”。
现在,这些意大利老板每年圣诞节都会给朱裕华寄贺卡,他们非常喜欢这个来自中国的威尼斯商人。
然而对朱裕华的事业来说,真正的突破是在1993年。
他还记得,那是一天早上的6点多,一阵电话铃声把他从梦中惊醒,福建省外办打来国际长途,告诉朱裕华福州市一个农业代表团在意大利维罗纳省碰到困难,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个代表团前来参加维罗纳农业机械博览会,由于接待方是意大利人,语言障碍使代表团在博览会上呆了3天一无所获。但接下来,在朱裕华的陪同下,2天内代表团很快便签下了几笔重要的合同。
同胞们的感谢让眼光敏锐的朱裕华又一次看到了商机——中国各种商务考察团的商业价值,于是,他旋即组建了意大利黛马国际旅游公司。为中国客人在吃、住、行及生意上提供一条龙服务。
就这样一步步,朱裕华在意大利白手起家的小翻译公司,经过十几年发展,现在已成为一个专事意中两国经贸往来,颇具规模的意中国际贸易(集团)公司,下辖意中国际翻译公司、马可波罗中国货行、高安进出口公司、黛马国际旅游公司。
朱裕华凭借与中国各地及意大利商界的良好关系,公司的业务日益扩展。中国和意大利的许多工商企业都同他的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除了组织一批批意大利工商企业家商务访华外,朱裕华每年还接待60多批来自在中国大陆的商贸考察团和政府代表团。2002年他还组织了江苏、河北、云南等地20多人前往意大利进行企业管理、技术方面培训,全部经费由意大利威尼托大区政府支持。今年他还配合意大利外贸部挑选了16名中国青年赴意参加五周的“意大利的中国朋友”培训班,一切费用均由意大利政府承担。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也受到影响。朱裕华恰恰选择这时回国,投资120万美元建立上海意华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那是在欧美家具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家具市场进入转型期,而朱裕华却选择了此时介入中国家具制造业。按当时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朱裕华此举并不高明。但他是有意识地下三步棋:做“绿色家具”的先驱;推动“中国制造”;承接各类工程用家具制作。朱裕华总结说,在家具业取得的成功依然靠“信誉”,做成、做好一家工程后,口碑相传第二家、第三家……。
如今,朱裕华名下有3家企业:一家家具厂、一家贸易公司和一家咨询公司。他说,这些企业赚到的钱,让他有足够的资本去成立车迷俱乐部,也有充分底气去从事意中文化和经济的民间交流。
奔波终为何
意中交流倾真情
如今拥有一长串头衔的朱裕华,最看重的是自己“意大利意中交流协会主席”的身份。他告诉记者,采访结束的第二天,他就要前往西安参加一个签约仪式。签约的双方是中国西安和意大利庞贝市,这也是朱裕华一手促成的友好城市结对。
“对我而言,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成立法拉利俱乐部,都是为了意中交流。”朱裕华说。
出生于1954年的朱裕华,与当年所有的同龄人一样,从上海插队落户到安徽。尝过脸朝黄土背着天的辛苦之后,被抽调进入一家榨油厂,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从普通工人做到技术副厂长。机遇总是眷顾那些一直思考的人。朱裕华被当地朴实的安徽百姓推荐去读上海外国语大学,当办工厂和上大学两个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选择了后者。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朱裕华所学的是意大利语。就是那种当时非常冷门的小语种,成为他日后事业成功的奠基石。
1984年,朱裕华在意大利的表兄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于是他通过移民,踏上了意大利的国土,协助表兄管理一家中餐馆。现在谈起来,朱裕华还是忍不住“沾沾自喜”,“我是出色的跑堂儿,不但介绍中国的菜肴,而且介绍饮食文化、饮食风俗。比如为什么春节时吃春卷、桂鱼为什么叫桂鱼等等。当时在意大利中餐馆里就餐也是外国人居多,听得他们兴致勃勃。餐馆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很多听了朱裕华介绍的意大利人纷纷前往中国旅游。
但朱裕华心里一直很清楚,他绝不甘心在中国餐馆度过自己的人生,他要走出“唐人街”,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我想让更多意大利人了解中国历史,也让中国人感受一下意大利的文化”。
“有很多朋友曾问我,为什么意大利人可以设计出像法拉利这样的跑车,融合了无穷的想像力和超凡的激情和灵感。我的回答很简单,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早年研究意大利文学的朱裕华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
意大利生活艺术以“拥有传统,善于创新”为特色,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拒绝循规蹈矩”的“不规则”感使意大利具有独特的古典传统文明与现代生活艺术完美融合的风情,“去看看永恒之城罗马吧,你随处可以看到大理石筑的古建筑”。朱裕华说,从他威尼斯的家到办公室,可以看到6处观光景点,“到处都是艺术品,这样的氛围对于诗人、作家、设计师而言,就是创作的灵感源泉”。(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