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娱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图 片·论 坛|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广 告|演 出|图 片 库|供 稿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浙商:脚底下“走”出的生意经 成中国财富符号
2007年05月28日 16: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行万里艰辛路创万贯富民财

  用什么样的褒奖之词来形容浙商这一特殊的企业群落应该都不为过。

  20世纪80年代以后,浙江商人作为一个中国经济的独特现象,慢慢地为人们所瞩目。陈天桥、鲁冠球、徐冠巨、丁磊、宗庆后、马云、南存辉、杨元庆……在这些声名远扬,在商界如雷贯耳的名字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背景,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浙江商人。

  有一点已毋庸置疑:浙商是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创富商帮,浙商已经成为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创业群体。

  浙江人似乎天生就是经商的料,这一点被许多经济学家所认同。经济学家焦新望曾经感叹于浙江人的经商意识,他说:“浙江人的经商意识是渗透到骨子里面的,即使是菜市场上卖菜的年轻人,也从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谋生活费的小贩,他们认为自己是在经商,是在做经理,甚至有名片、有手机。”

  浙江企业成功的关键是由于浙江商人天生有着一种经商的能力资源。浙江没有良好的工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没有大规模的外资投入,但浙江众多小企业、个体户的模式,却给浙江人提供了高出内陆人几十倍的经商机会。浙江商人在这种锻炼中,资本积累很快,这使得浙江商人在观念、行为上都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浙商走到哪里,哪里的商业就活跃起来;浙商聚到哪里,哪里的经济就繁荣起来。浙江商人已经成为各地最受欢迎的人群之一,并成为中国财富的一个符号。知名学者余秋雨说:“中国最健康的经济群落就是浙江经济群落。浙江经济已进入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教科书里,就算是再远的土地上都能找到浙江商人的脚步。”

  许多人在感叹浙江人占据全国各地的市场时,都格外佩服浙商在商场上的大智慧。

  为什么总是浙江人呢?浙江人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经济学家的共识是,第一,浙江人会做生意,他们的生意经是我们看不懂的,可谓无孔不入;第二,浙江人会做管理;第三,浙江人会盘活人力资源;第四,浙江人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

  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浙江有超过500多万的在外创业人员,投资总额超过10000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

  “闯出去”向“走出去”的进化“路线图”

  在全国,有500多万浙江人常驻在外,有300万浙江人在国外做生意。在海外,如美国、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浙商的身影也非常多。

  在上个世纪末,浙江人更多的是一种闯劲。“闯”是为了一种简单的生存。“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尽千山万水。”

  如今的浙江人,选择了更加理智的“走”。“走”的背后是为了发展的主动抉择。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往外走的浙江人创业的成功,有着相似的步伐。曾经,浙商大举涌入各地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夺市场,销售价廉物美的“浙货”,而如今,由于能源原材料紧缺,浙商纷纷挺进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等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战略投资,以抢占资源为第一目标。

  与此同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浙商纷纷延伸产业链,扩大市场份额,融入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从精耕细作向产业延伸转变。如传化集团的物流基地经过3年的探索,已经形成成熟的现代物流模式,集团根据沿海地区物流发展趋势,迅速在江苏、山东等地进行“克隆”,各基地信息联网,相互补充。

  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浙商“抱团”的集群优势,以更好地“走出去”。浙江外迁的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规模化经营、联合式开发,走合纵化发展之路。如由现代联合控股集团、传化集团牵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中国五金城、中国皮革城等10多家大型民营企业共同投资的山东现代国际物流港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6000亩,建筑面积302万平方米,总投资53.65亿元,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220亿元。

  品牌化发展,是企业走出去的另一个契机。至今,浙江省累计注册商标21.76万件,境外商标注册累计达3493件,是全国境外商标注册最多的省份之一。民营企业获得驰名商标70件,累计认定省著名商标1295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2个,知名商号521个。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身品牌建设的重要,希望摆脱“中国制造”仅仅是制造工厂的困境。

  “走出去”就会有“浙商”的“新大陆”

  浙江省个私民营企业行业发展渐趋饱和,同一个行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生存难度日益增强。行业竞争过于激烈,行业生长空间拥挤,是不少企业外迁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政策已少有弹性、商机空间很小、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而相应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低且优惠政策颇多。区域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浙江省经济的活力所在。小五金、小百货、领带、童装、打火机……在浙江仅有的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了数以亿万计的“浙江制造”。但是浙江块状经济行业过度拥挤、无序竞争激烈的矛盾也日益凸现。

  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但同时又是“缺铁、少煤、无油”的资源小省。浙江省人均资源拥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居全国倒数第三;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多。而中西部等地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很多地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同时,外地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和限制,纷纷将浙江作为招商引资的首选之地。如四川一些城市,就公开喊出“引温州资本、承温州产业、兴地方经济”的口号。这些地方普遍开出地价、税费、服务等优惠条件。

  在丰富的外地资源的吸引下和激烈竞争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家门”。“走出去”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本地恶化的环境“挤出”,不得不“逃”的;而另一类则是因为本地经济不断发展而有向外“扩张”的需求。成本低、优惠政策多、发展空间大、配套条件好、经营利润高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企业竞相集聚的地方。一大批浙江企业带着资本、品牌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前往中西部投资,在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旧城改造、教育科技、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国企改造等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大手笔开发、大资本运作。而相对的,中西部地区因其水系发达、资源丰富,日渐成为投资热土。比如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和优势产品最多的省份,又是中国传统农业大省。目前在川浙江人已超过30万,工商企业近10万户,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1500家,创办的各类大型市场150多个,千余家浙江企业在川设立了派驻机构。浙商在川投资总额近500亿元,每年吸纳本地100余万人就业,上缴税收20多亿。据统计,近年浙江已先后组织10多个企业家代表团前往中西部地区,与中西部省区签订了555个合作项目,总投资263亿元。

  无处不在的浙商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这是指浙江商人们的一种闯劲。

  “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市场”。这是指浙江商人们的一种贡献。

  目前,国内浙商的分布走向大致为: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有130万人左右(其中新疆15万多人,青海5万多人);华东地区90万人左右;东北地区40万人左右;中南地区70万人左右;华北地区70万人左右。浙江在外创办的各类企业共有3.3万家,年实现营业收入6200亿元。

  在外浙江创业人员投资办厂,以独资、合资居多。上海、北京、广东的投资额分别达到或超过2000亿元,其中汇集上海的浙商群体已达30万人,企业规模和投资总额居各地浙商之首;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地甘肃,浙商的投资达到了1000亿元。中国西部鞋都是目前为止浙商在西部地区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中国惟一把整个产业集群集中在一个工业园区的产业园。目前璧山已有制鞋企业1000多家,年产鞋能力6000万双,产值40个亿。

  浙江商人已在海外创办了二十多个专业市场。最先到海外创办市场的浙江义乌和温州的商人,目前已在南非、韩国、越南、俄罗斯和瑞典创办了多个专业市场。温州商人充分利用海外温州人的网络,到国外创办专业市场,目前已在美国、俄罗斯、阿联酋、乌克兰和荷兰创办了多个境外市场。浙江嘉兴市海宁有中国最大的皮革皮草专业市场,瞄准了俄罗斯的大市场,在俄罗斯开设了“海宁楼”。现在嘉兴市销往俄罗斯的皮衣等产品,七成以上就是通过“海宁楼”这个贸易窗口穿到俄罗斯人身上的。浙江台州商人则在阿联酋创办了中国日用商品城分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选择“走出去”发展,而香港则是浙企“走出去”的首选之地。据统计,截至目前,在港上市的300多家内地企业中,浙江企业就占了30多家。在市场中滚打出来的一批又一批的浙江商人,走出浙江,发挥浙江市场优势,实施“商人、商铺、商品”输出,到外地创办市场,把浙江市场理念和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福布斯》第6次颁布的中国富豪榜上,20位浙江企业家形成了这份榜单的“浙江群”;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民企达203家,占总数的40.6%,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充满活力的“浙商”,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商帮,民营经济的一部鲜活教材。

  “走出去”成为对浙江的新贡献

  10年来,浙企外迁犹如星火燎原,渐呈加速之势。当前,浙江对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对外投资(包括省外和海外)将首度超过外来投资(包括海外和省外),浙江将率先成为我国净对外投资的地区。

  目前500多万走出浙江投资的浙商,年产品销售额逾万亿元,而近年来,省外浙商通过各种形式“反哺”浙江的资金累计已近5000亿元。因为浙江是资源小省,却是市场大省。在外投资的浙商们知道,市场的因素恰恰是浙江最吸引投资者的地方。因此,许许多多的浙商,“跳出浙江”而又回头“发展浙江”。

  有专家担心,企业外迁,可能会导致外移产业“空心化”问题,对浙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应着力提升浙江的产业层次。不可否认,从直接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竞争力提升、经济秩序和行业的稳定性等方面而言,企业的产业转移在短期内的影响是显著的。

  浙江民营企业外迁,不仅是满足浙江工业化进程加快后对短缺资源的需求,促进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样也是保持和扩大浙江产品的贸易优势,提升浙江企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温州一家竹木加工企业在赣南投资了一家竹木厂,随着这家工厂生产能力的扩大,原有的加工厂逐步减少并停止了生产,完成了产业外移,原有的母企业利用厂房、土地,向房地产业与酒店业进军,使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从浙江众多企业的转移结果来看,这些企业在产业外移后,或将在浙江本地的产业转向了关键产品的生产组装领域,或使浙江本部成为产品设计与贸易中心,或将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可见,这种产业不仅未减少浙江经济产值,反而通过要素重组,促进了产业升级,提升了浙江的经济结构,增加了浙江的国民福利。

  面对民资汹涌外溢的不争事实,2006年,浙江省政府力推“浙商回归工程”,并要求各地将“国内引进”纳入行政考核体系。使浙资从外流而为外扩,这是政府一直努力引导的目标。在外迁的中小企业中,在浙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477家,占89.5%。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937家,占56.8%。无数的温州人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做生意,在当地纳税,但到过年时,温州人带回家乡投资的资金达300个亿。

  “走”在浙江外的浙商从来不曾忘本。仅以慈善事业为例,据统计,近5年来,浙江全省慈善组织筹募的18亿善款中,有80%是来自民营企业。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浙江人相信,在这场资本流动中,浙江一定会是最大的赢家。“立足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正成为浙江上上下下的一种共识。(应华根 袁晓琴)

  (在成文过程中得到宁波市工商联“走出浙江”课题调研组的资料支持,谨致感谢!)

 
编辑:邱观史】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