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重重审核,胜景山河在挂牌前夕才被发现存在重大造假嫌疑,并因此在12月17日上市首日被宣布暂停上市。(本报12月18日刊发了《胜景山河上市日被叫停》。)作为投资者心中的专家 ,券商研究员们在发行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截至上周五,记者发现有13份券商报告为胜景山河作了定价分析,并给出了明确的询价建议或上市首日目标价。而且,这些新股定价报告出自中信、申万等颇具研发实力的知名券商。
面对这一尴尬情况,部分参与写报告的研究员道出了原委,也揭开了其中的“潜规则”。
-怪象
13份券商定价报告全看好
作为券商中的翘楚,中信证券以《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黄酒新军》为题,为胜景山河做了一份新股定价报告,认为胜景山河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强;二是营销模式创新,在非传统市场开拓方面经验丰富;三是在本埠及新增市场已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中信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黄巍认为,考虑到胜景山河的规模小、成长性高,给予35.55元的首日目标价,对应2011年45倍市盈率。
另一家研发实力排名前列的申万证券也认为,胜景山河的销售剑走偏锋,主打黄酒非传统销售省份,已建立起一定先发优势,参考可比公司市盈率以及近期上市的中小板首发市盈率,建议询价区间为27.2元~31元。
此外,长江证券、海通证券、安信证券等也给出了定价报告。
记者发现,截至17日,共有13家券商针对胜景山河作了新股定价分析,几乎一片看好,无一明确提出质疑或给出不建议申购的意见,并明确给出了询价区间。
-原因一
分身乏术研究员闭门造车
“我们所做报告的依据,来自胜景山河的招股书。”上海证券分析师腾文飞向记者坦言,写胜景山河前,并没有去公司实地调查,只参加过该公司在上海大约两个小时的路演。因此,定价分析报告的数据和信息,也主要采自招股书等公开信息,然后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用他们自己的研究方法作出定价分析。
腾文飞进一步表示,作为研究员,他们要面对大量上市公司,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对上市公司的资料和数据一一核实,只能依赖招股书等公开信息。“如果连经过层层审核的招股书都不能采信,我们就无法开展工作。”
“我们连已上市的公司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去调研尚未挂牌的公司?”一位来自北京的券商分析师直截了当地向记者大倒苦水,他称,尤其是新股,就算写了定价分析报告,意义也不大。因为作为买方的基金等机构,本来就有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卖方能在某些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就不错了。因此,对于新股的定价分析报告,几乎没有哪家券商研究员会实地调研后才写。
招商证券的董广阳也是参与撰写胜景山河新股定价报告的研究员之一。他表示,对于胜景山河,他表示当初确实有一些疑问,他也发现公司吨酒价格、成本远高于目前已上市的另外两家黄酒企业。由于没有到公司实地调查走访,他只能将这一疑点在新股定价分析报告中提出来,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质疑。
业内人士坦言,不实地调研就写报告,是IPO询价建议的一大弊端,券商研究员的询价建议一般是根据行业估值水平,结合当时市场总体估值水平以及自己的估值模型做出的。
-原因二
研究员不敢得罪上市公司
另一个行业潜规则是,券商研究员们不敢轻易得罪上市公司,“不敢言”已成为业内另一大弊端。
“如果你写报告看空某家上市公司,恐怕你以后就别想去该公司调研了。”一位深圳的券商研究员颇为无奈地说,先不说写出报告来,就连在路演的过程中,券商研究员一般都不会提质疑性的尖锐问题。
“既然上市公司已经监管部门层层审批过会了,你来质疑就不合时宜。”上述研究员大倒苦水称,暂不说行业的约定俗成,即使你质疑了,市场也不会买你的账,别人照常能成功发行,因为以往从来没有因为市场因素而出现新股发行不成功的案例。
“券商研究员的定价报告,看看而已,能做些参考已经不错了。除了能起点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对新股定价几乎起不到多少实际效果。”上述研究员说。
某私募研究员向记者透露,很难看到券商报告明确看空某个上市公司而给出卖出的评级,鉴于券商研究员不敢言的现实,业内人士对券商研究报告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降低一级看报告,如果券商研究员对某公司给出强烈推荐的评级,一般表示可以买;如果给予中性的评级,一般相当于卖出的看法。
-原因三
股价走高观点被行情“绑架”
另一个致命弊端是,券商研究员的观点不独立,随大流已经是业内通病。这除了主观上的因素外,一个客观因素是市场。
“就算你发现胜景山河涉嫌造假,你敢给出5元的询价吗?”上述北京某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市场供给不足,资金充裕,新股破发都不常见,2000余只股票现在连低于1元的垃圾股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股定价报告也只能随大流,能发现股价波动的大趋势就是成功的报告了。
可以设想,如果你对那些涉嫌造假上市的公司给出很低的定价,而实际股价不是如此,甚至背道而驰,那怎么办?“如果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相信没有一个研究员能承担这样大的压力。”该研究员说。
-幕后人物
明星“保代”林辉已造俩“壳”公司
最近几年通过平安证券保荐上市的公司数量骤增,然而,同时丑闻不断,更让人惊讶的是两家中小板上市仅三年就面临卖壳的公司竟然全都出自平安证券之手。
当然,惊讶的远不止于此。“操刀”这两家公司的,与胜景山河竟然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他就是平安证券的明星“保代”林辉。
而据天润发展新股发行路演时的资料,林辉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平安证券投行事业部副总经理。
经平安证券新闻发言人江玲证实,此次“操刀”胜景山河的保荐代表人林辉是平安证券“投行业务北京分部负责人”。
无论是此前路演披露的“投行事业部副总”,还是公司方面证实的“投行业务北京分部负责人”,如此“老到”的投行人士却出现这种“成绩”不得不让人深思。
资料显示,林辉:男,37岁,平安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北京区域总部总经理,具有10年以上投资银行工作经验。他此前亲手操办的4个项目中的天润发展(现简称ST天润,002113)、德棉股份(现简称*ST 德棉,002072)等2家公司在上市之后短短3年时间沦为“壳”公司,面临退市或卖壳重组的危险。
-事件反响
叫停胜景山河赢得股民赞誉
记者获悉,16日午后监管层紧急启动对胜景山河的调查,此后的十多个小时都没有闲着,包括16日夜间,都在进行紧张的检查和审核工作,终于,17日早间离挂牌仅有半小时,监管层终于紧急叫停了胜景山河的上市计划,如此迅速的办事效率,足以体现监管层对资本市场、对广大投资者高度负责的态度!
17日,记者也接到了不少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券商研究员、知名学者及律师的电话和短信,对证券监管层迅速、果断、高效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感谢监管层在审批公司上市时所持的谨慎态度。据《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