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从“物价冲击波”看宏观调控走向(2)

2010年12月04日 19:4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调控更趋灵活性

  分析这一轮“物价冲击波”,既有灾害天气等临时性因素,也有农产品成本和需求上升等必然趋势;既有国际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外部影响,也有我国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给物价上涨造成的压力。

  “各种商品价格‘按下葫芦浮起瓢’似地轮番上涨,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流动性过剩。”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新增贷款接近7万亿元,离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仅一步之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规模已近70万亿元,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币供应国。

  庄健认为,目前通胀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今后我国面临的流动性压力短期难以有效缓解。特别是11月初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全球流动性泛滥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面临着更大的资本流入压力。

  回顾历史,这一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08年底中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出的。到2009年底,尽管中国经济已企稳回升,但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当时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坚持货币政策不变。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无论是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还是出于防通胀的需要,货币政策都需要适度调整和转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未来通胀有可能进一步蔓延,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发挥作用方向和力度都将进行调整。

  事实上,近一个多月来,央行已连续采取加息、全面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收紧型货币政策。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也明确表示,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主要表现。

  谈到货币政策的调整,郭田勇认为,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中央将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当然,有所缩紧并不意味着将实施全面的紧缩政策。”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指出,货币政策应尽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上,防止打击面过宽。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