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环保部早已宣布“十一五”污染减排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但在完成减排任务的最后冲刺阶段,监察部、环保部等8部门组成的国务院环保专项行动联席会还是在11月份陆续派出了11个督查组分赴全国11个省区市,对各地的污染减排情况进行督查。
几乎每一个督查组都有一名副部级官员带队,这样高级别的督查组奔赴地方,除了督战之外,更是对“十一五”减排完成情况进行摸底。因为根据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减排方案,在“十一五”收官之时,中央政府要对各地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再者,为了完成减排目标,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投入巨资新建了不少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究竟有没有发挥效益,地方的环境质量有没有真正得到改善,都需要有一本明白账。
近日,本报记者随国务院环保专项行动第三督查组赴云南,调查当地的减排进展。在我国各省经济的排位表中,云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内在需求旺盛,但作为有色金属工业大省、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当地又有较重的减排任务。那么类似云南这样的地区,该怎么平衡减排与发展的关系?
减排数据坐上了过山车
“西电东送南部通道的能源基地”曾经是让云南省得意的一个称号,这里的电不仅送到了广东沿海地区,还送到了越南等邻国。而也正是这个称号背后所负载的火电行业,差点让云南今年过不了减排关。
作为火电大省,云南的二氧化硫减排主要靠管住电厂排放量。“十一五”的前几年,当地环保部门要求所有的发电机组都必须安装脱硫装置。而对一些小机组,即便安装了脱硫设施,也会因为被划在淘汰范围内而被拆除。
这样的例子在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志强手中比比皆是:有一个叫小龙潭的电站,已经花了一个多亿建成脱硫设施,但因为其发电机组规模在10万千瓦以下,属于即将被淘汰的范围,也照样被关停。
强势减排的结果是,2009年年底,云南提前一年完成了二氧化硫的“十一五”减排任务。就在环保部门准备松口气的时候,减排形势发生了180度的逆转。
云南的发电量中,水电和火电差不多各占50%。可从2009年年底至2010年春天,当地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蓄水量骤减,水电50%份额的发电量难以完成,只得靠火电全力以赴支撑本地用电和对外输电。
不巧的是,因为有的火电机组的脱硫设施还需完善,环保部门曾责令企业在2010年的年初改造脱硫设施。所以,一些发电机组脱硫设施尚未改造完毕,却又不得不开足马力供电。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今年前4个月,云南的用煤量和火电发电量同比都增加了20%左右。由于没有脱硫装置进行减排,二氧化硫的排放急剧反弹。经国家核定,2010年上半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2.14%。而时间已经临近“十一五”收官,原本提前完成的减排任务,差不多要前功尽弃。
事实上,年初的反弹不仅出现在云南。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夕,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就在一次会上指出,今年以来,由于我国资源性工业产品产量过快增长,西南地区的特大旱情,一些减排工程进展缓慢和一些地方政府、企业的松懈情绪,减排面临新的压力和困难。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从环保部调度各省的情况看,二氧化硫自2007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局面,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在中央层面,没有因为客观原因放松减排力度。今年5月份,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节能减排的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减排目标没有回旋余地。
好在下半年云南旱情缓解,水电发电量增加,减轻了火力发电的压力。为了在下半年消化掉年初剧增的排放量,云南省政府每个季度都会召开减排形势分析会,由分管副省长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商议减排分解方案。对火力发电严格控制后,云南有望完成国家与云南省政府签订的责任状中确定的减排量。
23名干部曾倒在一起污染事故上
占地500多亩的云天化国际天湖分公司现在已人去楼空。两年前,在被政府停产时,这家企业年产值15亿元、员工600多人,是云南玉溪市的支柱企业之一。
这家化工企业的停产原因很简单,距离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抚仙湖太近,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其生产带来的废物、废水,是污染抚仙湖潜在的风险。而抚仙湖的水质是在全国都不多见的一类水,可以直接饮用。
当地人认为,这家企业被关停,与2008年阳宗海的砷超标污染事件直接相关。那起事件使得距离昆明市区30多公里的阳宗海在全国“一夜成名”。这个昆明人以往度假休闲的后花园,突然变成了“禁止游泳、禁止饮水、禁止捕捞”的死水,当时管辖阳宗海的玉溪市若干党政干部因此被问责。
提起阳宗海砷超标事件,当地人最直接的记忆是,23名干部倒在一起污染事故上。阳宗海事件后,云南对全省9大湖泊周边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水质最好的抚仙湖被重点关注,云天化国际天湖分公司被列入整治范围。鉴于化工行业的巨大风险,以及抚仙湖的优良水质,当地政府对该企业做出了关停的决定,以绝后患。而企业也计划,设备拆除后,在500多亩土地上发展旅游业。
地方政府主动叫停地方的利税大户,在过去,环保部门连想都不敢想。可在有了官员因环保丢了乌纱帽的前车之鉴后,这样的例子就不鲜见了。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