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对于加息的呼声甚嚣尘上之际,中国当局对于通胀和通胀预期的管理再次体现出自身特色。
华泰联合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磊本周发布的宏观研究报告认为,随着行政手段对物价上涨因素逐渐奏效,中国在年内再度启用加息等紧缩手段的可能性正在降低。陆磊认为,近期央行连续上调准备金率在冻结流动性方面已有相应效果,而政府辅以的价格行政干预手段,也对通胀预期形成了有效的管控局面,考虑到年底最后一个月无论是信贷额度的投放还是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央行进一步紧缩的空间已经不大。
11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作出修改。未来串通囤积等短期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将被列入行政处罚范围之内,行政手段对于物价的干预进一步加强。但是陆磊亦强调,政府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有助于短期物价水平的稳定,但不能形成一个中长期的方向。对于中长期通胀预期的管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连续性更为关键。
组合拳迅速有效
多家机构的研究均指出,中国历次通胀压力高企之时,紧缩的货币政策辅以行政价格干预手段,短期之内通胀预期即得到有效地控制。
莫尼塔的研究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目前的三次严重通胀周期内,政府均不同程度地介入市场价格干预。以1993年和2007年通胀为例,两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出之后均难以见到成效,此后中央就会以行政政策配合财政和货币政策,形成组合拳控制通胀。这种组合拳效果十分明显,通常1-2个季度就能见到效果。
华泰证券认为,这种做法是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通胀预期管理方式。陆磊表示,目前相对于其他独立性较强的央行而言,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相对较弱。“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的央行,或者说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央行,对于通胀预期的管理相对比较有力。因此,反映在实际通胀水平上呈现两个特征:一是通胀波动率相对较低;二是实际通胀水平与通胀制定目标(通胀容忍度)间的偏差相对较小。”
这导致的结果是,在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对较弱的市场环境中,与通胀容忍度偏差也相对较大,公众未预期到的部分,则会放大对通胀的预期,即表现为通胀预期的自我强化。
而从中长期而言,中国的经济增长亦需要货币当局维持一定程度的通胀水平予以推动,故而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易出现所谓的“棘轮效应”,即在经济下行时期,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彻底,而经济上行时期,紧缩货币政策则“相机抉择”。在出现通胀压力时,央行政策执行的不一致性就会放大公众对通胀的预期,表现为通胀预期的自我强化。
行政手段应着眼短期
应对通胀预期自我强化的有效方式,在不少研究机构看来正是短期的行政干预介入,因为从长期来看通胀预期的失控无论对经济增长还是货币政策调节均不利。
但陆磊强调,政府进行协调并非是指政府直接进行价格管制,行政手段应该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和短期配合作为主要出发点。华泰联合证券认为,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即有别于2008年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还是从价格形成链当中的生产、物流角度出发进行调整。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