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经销商轮番倒手 谁制造了此轮白酒涨价?(3)

2010年11月29日 09: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跟风白酒涨价_古越龙山一月调价3次

  惠正一

  较之白酒企业轰轰烈烈的涨价,黄酒行业则显得平淡无奇。尽管10月份,黄酒行业的领军企业古越龙山(600059.SH)曾经连发公告,旗下不同品类连续涨价达3次之多,但正如业内分析师所说,由于黄酒价格远不及白酒有张力,因此调价的绝对数值并不高。

  10月1日,古越龙山公告称,上调八年陈以上高档黄酒产品的出厂价,提价幅度平均为10%;8天后宣布上调2000年~2009年手工原酒的出厂价,提价幅度为11%~17%;10月26日起再次上调太雕坛装酒产品的价格,提价幅度约为12%;太雕瓶装酒上调约6%。而在10月之前,古越龙山已经完成了两次调价。

  与此同时,另一家绍兴黄酒的代表企业会稽山也开始对旗下产品全线上调价格。

  会稽山总经理傅祖康介绍,黄酒的主要原料糯米较之2年前已经涨了55%,而人力成本涨了20%,包装成本,则涨了10%。不过,会稽山旗下产品平均才涨了10%。“十年以上的高端产品涨了30%~50%,其余中低端产品涨幅大约在8%到9%之间。”傅祖康表示,目前中低端产品还是占据大头,高端产品约占公司总量的20%,而相对于成本压力,涨价仅仅是打了一个平手,预计过了春节销售旺季后,产品还会往上调价。

  在绍兴黄酒蠢蠢欲动之际,上海黄酒的代表企业金枫酒业(600616.SH)则选择了按兵不动。金枫酒业董秘张黎云表示,旗下产品除了部分低端产品以外,今年均未调价。

  海通证券酒类行业分析师赵勇指出,以白酒为代表的品牌消费企业,原料所占据的价格比重并不大,企业定价和调价的依据主要是品牌的定位以及市场的议价能力。而较之白酒,黄酒企业显然还没有那么强的定价权。

  黄酒行业上一轮快速增长高峰出现在2005年。在此之前,金枫酒业于2001年推出石库门品牌,开始尝试提升品牌档次。眼下尽管有部分品牌实现升级,但是大部分黄酒品类还是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古越龙山董事长傅建伟此前曾表示,纵观全国900家黄酒企业的分布情况,集中度很低。其认为黄酒的集中度必须在35%以上才能体现区域竞争力。而傅祖康对记者指出,品牌黄酒还没有和普通黄酒拉开足够的差距。这意味着,黄酒企业难以拥有类似白酒企业的定价能力。涨价成了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

  傅祖康无奈地表示,“黄酒品牌企业的定价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弱。”

  上海证券分析师滕文飞指出,和白酒厂家具有的品牌引导力不同,黄酒行业的企业多为被动涨价。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料成本增加的压力,二是顺应白酒领涨下的行业趋势。赵勇也表示,黄酒企业的产品线过于丰富,缺乏表现突出的单品,这也影响了企业的议价能力。

  而缺乏品牌引导力的黄酒企业和大部分消费品企业一样,也面临着来自渠道的压力。

  一位黄酒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渠道为王的背景下,事实上,黄酒生产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很有限。“现代商超渠道的营运费用大约是40%,而酒店餐饮渠道的费用则要达到50%。”

  此外,绍兴当地酒厂的老总告诉记者,涨价事实上也是一种促销手段,“涨价的消息放出后,经销商会采取囤货措施,这意味着不需要给经销商提供折让,他们也会大批购进。”这位老总介绍,由于黄酒季节性消费特点鲜明,一般经销商会有2~3个月的存货。而调价的消息放出后,有些经销商会囤3~6个月的货。和白酒企业调价立竿见影不同,在总体供大于求的市场背景下,“黄酒企业宣布涨价后,终端市场往往要3~6个月后才体现出来。”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